粉巷財經(jīng) 2018-02-02 19:49:18
每經(jīng)編輯 鳴人
©視覺中國
王家村的一場火災(zāi),讓人們又想起城中村。
城中村其實一直在那里,在城市的心窩里,也在拆遷作業(yè)的轟鳴中。
從2007年城市改造項目啟動始,截至2014年底,西安已拆掉過半城中村。加上后來的改造項目,西安人耳熟能詳?shù)拿?,多已蕩然無存,所剩的不是正被拆遷,就是躺在即將被拆的名單上。
有媒體這樣說過:“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像西安那樣,城中村會被譽為城市的地標與精神高地。”
不過,就個人觀察與經(jīng)驗來說,沒有幾個住過城中村的人,會有這樣的詩意。人們也許會記住它,但銘記的其實是各自生活,從不是村子本身。
至少,一座城市的地標與精神高地,不該是被安全隱患包圍的。
如何改變城中村,或者說管理、拯救城中村?10年之后,當一次次火災(zāi)發(fā)生,人命隕滅之后,似乎還沒有一個靠譜的方法改變現(xiàn)狀。我們面對城中村的態(tài)度,除了拆遷一途,幾無他法。
安全比廉價更廉價
王家村的火患,其實很早就已埋下。
2015年11月,本地紙媒曾對王家村做過專題曝光,譬如電氣線路亂接、違章用火用電、消防通道不暢等。當時有店家擔憂地說,“要是真發(fā)生了火災(zāi),消防車哪里進得來?只能希望千萬別發(fā)生火災(zāi)。”
不想竟一語成讖。次年王家村就發(fā)生火災(zāi)了:一租住戶房間起火,消防車也果然沒能進來。好在當時未造成人員傷亡。
接下來,便是前不久火災(zāi)所致的4死13傷。
事故令人扼腕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切本可避免。
更可怕的是,災(zāi)難之后依舊渾然不覺。
火災(zāi)發(fā)生后,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到北郊的棗園村、東郊的長樂坡村等轉(zhuǎn)了轉(zhuǎn)。這些地方的風(fēng)景一如往常,看不到任何被事故“驚醒”后的變化——凌亂的電線,擁堵的過道,人們對此習(xí)以為常。
本地電視臺的走訪揭示了同樣的畫面,在許多村子,電動車違規(guī)停放充電依舊比比皆是。
就像一位村民所說,“幾年下來就那么一兩起火災(zāi),都是媒體把事情夸張了。”安全意識,是城中村里最稀缺的奢侈品。在生活成本的低廉面前,什么衛(wèi)生、安全等都恍若浮云。如果因為“干凈、安全”,房租會上漲,那是租戶萬萬不能同意的。
也正如一位租戶所說,如果有錢,誰還會住在城中村?
而相對于火災(zāi)等小概率事件,租戶們最頭疼的其實是失竊。盜竊案件高發(fā),連房東們也深受其苦。曾經(jīng)的長樂坡村房東,而今因房子拆遷,已在外生活兩年的李女士回憶,自己最多一年曾丟過三部手機。
“利”字當頭蓋起來
宏觀來看,西安城中村,與中國任何城市的城中村一樣,是快速城市化的產(chǎn)物。城中村的“亂”,也因其失控的逐利行為而生。
在城市擴張過程中,相比征用耕地來講,無論是征用宅基地,還是安置拆遷戶,費用都要高出很多。因此,耕地被大量“剝”去化作城區(qū),原住民聚居的宅基地 “剩”在原地,宛若水果吃完被遺棄的果核。
換句話說,城市之所以有如此多“丑陋”的城中村,首要原因還是“吃相”太難看。
直到2007年,西安城六區(qū)加上長安、臨潼、閻良三區(qū),共有城中村326個。這個數(shù)量放在全國,雖不是最多,也可以說是最多之一了。
農(nóng)民失地后急需新的收入,城市擴張后也急需大量廉價出租房,因此,利用宅基地進行住房租賃,或其他商業(yè)活動營生,就成了必然之選。
城中村既是城市擴張“利”字當頭的產(chǎn)物,其生存、演化乃至消亡,也便始終伴隨著利益的尖銳博弈。
宅基地的第一波加蓋是與城市化的擴張相伴的。房子越多,就能安頓越多租戶,也便有更多收益。
以長樂坡村為例,本地黨媒2012年披露,該村村民2500人,租房人口卻超8萬,超過村民人口31倍之多,租客密集程度可見一斑。
第二波加蓋,則與城中村改造緊密相連。蓋的越多,賠償越多,收益也是很直觀的。
曾在長樂坡村生活多年的張先生回憶說,他2004年住到這里時,村里樓高還在2到3層。到了2013年左右,聽說要拆遷,一波瘋狂的加蓋就開始了。如今,長樂坡村的普遍樓高已到6層。
兩波瘋狂加蓋幾乎發(fā)生在每個城中村中。時間推移到2017年,西安城中村的加蓋仍然頻頻見諸媒體。其中盲目、無序招致的安全事故,幾乎從未禁絕。
而這一瘋狂進程,用默守陳規(guī)的方式去管制,幾乎無解。
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員直言,城中村并不是城市,其管理模式仍然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沿革。面對“城中村”的全新形態(tài),村子管不動,城市管不了,沒有一個直接有力的管理機構(gòu),沒有充分且明確的資金投入,統(tǒng)籌、規(guī)劃都是無稽之談。
說到底,還是管理不細致
如今,西安的城中村正以每年20個左右的速度消亡。但考慮到百萬余人口的租戶,在城市提供足夠的廉租房前,城中村還不能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問題的關(guān)鍵是,如何讓“過渡”變得更平安一些?
因為預(yù)見到被拆,村民不愿精心經(jīng)營;因為不過是臨時歇腳,租客不愿斤斤計較;也因為它確實遲早要拆的,相關(guān)部門的積極性難以調(diào)動起來。
最可怕的,正是這種得過且過。
與幾位房東、租客聊了聊,他們的經(jīng)驗比較一致,以前除了偶爾看到派出所貼的通知、提醒外,幾乎沒見過什么檢查。
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又查閱了相關(guān)新聞,頗令人感慨的是,在王家村事故發(fā)生之前,西安從去年11月開始起,便展開了城中村和群租房的消防安全專項整治。
單獨的信息也許并不足以說明什么,但許多信息疊加起來,就容易讓我們產(chǎn)生某種也許有些偏差的“錯覺”:我們的城中村治理往往更多表現(xiàn)出滯后性,而鮮見一些開放態(tài)度,大膽變革;我們的城中村治理也往往更多表現(xiàn)出整治力度很大,但基層部門落實卻并不夠扎實、有效,而鮮見一些立竿見影。
其實,他山之石也是有的。
比如廣州。其是中國城市化最早,也是最早形成“城中村”的特大城市。
2015年,廣州通過“三線”整治,有效解決城中村“蜘蛛網(wǎng)”問題。所謂“三線”,即電力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
此外,其建垃圾屋凈化環(huán)境;安裝視頻、IC卡門禁,建立出租屋工作站和網(wǎng)格員加強日常巡查,發(fā)案率顯著下降。
住在城中村的人們要求其實不多。房東劉女士舉了個例子,“家家備滅火器,可以,問題是有沒有人來指導(dǎo)、培訓(xùn)如何使用?有些商場可以做到每月一次,我們能做到多久一次呢?”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城市與城市的差距,正是這些“細活”。
如需轉(zhuǎn)載請與《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jīng)《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guān)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