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16 23:52:52
電商平臺假貨問題一直是關注焦點。今日(1月16日),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將于近期啟動起訴售假賣家專項月,首批計劃對100個售假賣家展開追償。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阿里巴巴平臺治理知識產權保護運營總監(jiān)李溪涵
每經記者 金喆 廣州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宋思艱
2017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微博上呼吁,“像治理酒駕那樣治理假貨”。今日(1月16日),阿里巴巴在廣州召開知識產權保護權利人交流會,對外公布2017打假成果,并宣布2018年將繼續(xù)聯(lián)合權利人對售假賣家進行追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阿里巴巴平臺治理知識產權保護運營總監(jiān)李溪涵在現場表示,2017年網絡售假勢頭得到遏制,但根本性解決線下假貨生產源頭、假貨跨國境多平臺流傳等問題仍然任重道遠。“我們發(fā)現售假平臺有向微信、微店、拼多多等平臺轉移的趨勢,還有許多犯罪鏈條和網絡尚未斬斷。”
1月16日,是阿里巴巴打假聯(lián)盟(AACA)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周前,阿里巴巴對外發(fā)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公布過去一年的“打假”成果。
《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阿里巴巴平臺上共有24萬家店鋪因知識產權侵權被關閉,消費者因懷疑買到假貨而發(fā)起的退款較上年同比下降29%,每1萬單中僅有1.49筆疑為假貨。同時,阿里巴巴累計向全國執(zhí)法機關推送涉假線索1910條,涉案金額約43億元。
阿里巴巴品牌保護合作高級副總裁姚允仁在現場表示,過去一年網絡售假的勢頭得到遏制,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假貨治理上取得歷史性突破。2018年將繼續(xù)加大與品牌權利人的合作,并擬新增更多品牌權利人加入到阿里巴巴打假聯(lián)盟中,共同打擊假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2016年5月,阿里巴巴曾與AACA聯(lián)盟成員、法國護膚品牌貝德瑪先后將售賣假冒貝德瑪卸妝水的深圳賣家告上法庭。阿里巴巴高級法務專家衛(wèi)知現場表示,今年將繼續(xù)加大與品牌權利人的合作,聚力合圍打擊制售假者,聯(lián)合權利人對售假賣家展開民事追償。
據透露,阿里巴巴將于近期啟動起訴售假賣家專項月,首批計劃對100個售假賣家展開追償。
盡管過去一年在網絡假貨治理上大量投入,但阿里巴巴仍表示,根本性解決線下假貨生產源頭、假貨跨國境多平臺流傳等問題仍然任重道遠。
《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和2017年,阿里巴巴分別關閉了18萬個、24萬個網上疑似售假店鋪,數據分析發(fā)現,有相當部分售假分子店鋪被關閉后,改頭換面重新售假,且基本集中在全國多地的區(qū)域性、行業(yè)性、領域性假貨帶上。多地執(zhí)法機關的實地打擊案件也印證,假貨源頭并未根除,反而分工越發(fā)細致,反偵察和隱蔽能力不斷加強。
以福建莆田為例,假鞋產銷始終打而不絕。2017年底,阿里打假特戰(zhàn)隊對莆田假鞋產銷地做實地探訪時發(fā)現,每到晚上10點,莆田某電商城附近依然有大量假冒“耐克”、“阿迪達斯”、“彪馬”運動鞋發(fā)往全國各地。
同時,阿里巴巴還發(fā)現制售假團伙正向其他電商轉移。李溪涵表示,隨著淘寶打假力度不斷加強,部分售假分子將消費者引流到微信、微店等多個社交平臺及電商,呼吁更多品牌商聯(lián)合起來打擊假貨。
阿里巴巴相關人士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假貨源頭打而不絕,反映出現行相關法律或者執(zhí)法、司法現行實踐和標準已難以適應打擊此類犯罪迅猛發(fā)展的現實需要,降低制售假入刑門檻迫在眉睫。
(實習生陳葉艷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