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12 00:34:13
百果園在全球供應商大會拋出的1萬家門店計劃,引起了業(yè)內外的高度關注。在傳統(tǒng)實體消費還在復蘇的環(huán)境下,這樣的擴張難免引來質疑。記者從百果園獲取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今,百果園的門店數量從300余家增長到超過2500家。百果園相關人士表示,按照規(guī)劃,今年店鋪數量將達到3000家。
每經編輯 金喆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姚治宇
國內最大水果連鎖品牌百果園的萬店計劃,引起了行業(yè)內外的廣泛關注。在傳統(tǒng)實體消費還在復蘇的環(huán)境下,這樣的擴張難免引來質疑。
9月11日,百果園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制定了到2020年實現在線下1萬家門店的目標。“這個目標還是有比較大的壓力,按照規(guī)劃,今年底我們的店鋪數量將達到3000家,也就是說接下來3年,要增加7000家門店。”
中國優(yōu)農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岳春利則對記者表示,生鮮行業(yè)是現在的創(chuàng)業(yè)熱點,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希望在這個領域探出一條路子。
百果園在全球供應商大會拋出的1萬家門店計劃,引起了業(yè)內外的高度關注。百果園國際采購事業(yè)部負責人朱啟東向記者表示,生鮮果業(yè)進入市場逐年增量和人均消費增量的雙重增長機遇周期?;谶@樣的行業(yè)紅利,百果園計劃在3年內實現門店數量突破1萬家。
記者從百果園獲取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今,百果園的門店數量從300余家增長到超過2500家,去年的銷售收入突破60億元,預計今年的銷售額突破85億元。百果園相關人士表示,按照規(guī)劃,今年店鋪數量將達到3000家。
也就是說,從2012年到2017年,五年的時間增長2100多家門店。而接下來3年時間內,百果園要實現全國門店3倍數量增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面對這樣的擴張計劃,百果園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實際上,三年內開到1萬家門店的目標仍有較大的壓力,按照規(guī)劃,爭取在今年底開設3000家。未來,會通過并購和子品牌放開加盟的方式推動門店發(fā)展。“當然,這也不代表百果園為了追求門店規(guī)模效應而盲目開店,而是為了不斷在渠道深入中來完善產業(yè)鏈。”
在岳春利看來,百果園的店面擴張只是基于企業(yè)自身對未來的判斷,只有當一個區(qū)域的店面數量達到一個平衡點,才能產生效益,形成最優(yōu)的布局。“百果園以前也做過電商,效率比較低,后來通過并購專業(yè)化的電商平臺,提升了自身效率。”
他進一步對記者表示,目前的情況來看,單純的生鮮電商運營成本高,尤其是配送成本,而百果園的門店通過社區(qū)化服務來覆蓋消費者的生活半徑。不過,雖然水果連鎖經營表面紅火,但果品的成本、物流和倉儲是較大的考驗。
據他了解,目前生鮮行業(yè)的實體連鎖都有擴張的想法,尤其是在區(qū)域有優(yōu)勢的,均在加大擴張腳步。“在一個城市密集開店、或是相鄰城市開店,充分利用倉儲物流,區(qū)域性的水果連鎖增長很快。”
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6年,我國一年的水果消費量已從2.13萬噸增長到2.71萬噸,預計在2020年達到3萬噸。
電商平臺的不斷滲透也在使行業(yè)擴容。艾瑞咨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的整體交易額約900億元,比2015年的500億元增長了80%,預計2017年整體市場規(guī)??梢赃_到1500億元。
然而,體量上的光鮮亮麗并不能掩蓋行業(yè)困境。據中國農業(yè)生鮮電商2016年9月發(fā)展論壇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只有1%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則是巨額虧損。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16年到2017年,全國有十幾家生鮮電商陸續(xù)倒閉。
岳春利表示,農產品和水果等生鮮產品主要講究鮮活,從整體的銷量看,線上的比重不超過10%,實體線下仍占絕大多數。“消費者的固有消費習慣,使得他們不會一次性購買很多水果等產品,就目前來看,電商平臺還只是一個工具,更多是與線下的實體店合作,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此前,百果園創(chuàng)始人余惠勇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無論是新零售,還是新消費,均是用戶第一思維,本質是如何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隨著用戶消費場景的不斷變更,在余惠勇看來,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誰能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誰就是真正的贏家。
(實習生劉晨光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