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2017-07-03 08:52:05
《歡樂頌2》的“熱銷”又帶動了對汽車品牌植入的新一輪關注。有人將多達51家品牌進駐的《歡樂頌2》吐槽稱“廣告頌”,但卻公認其中的汽車品牌植入還是較為成功的,與劇情緊密鏈接的汽車植入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限量版保時捷,到屌絲男的DS,出現在《歡樂頌2》中的汽車品牌不少于10個。不過,與男女主角鬧離婚時還不忘用大段臺詞探討汽車座椅和方向盤加熱這樣挑戰(zhàn)智商的情節(jié)相比,《歡樂頌2》顯然更為聰明,劇中人物與所開座駕無論從身份還是個性上,都頗為吻合。
被推崇的情節(jié)包括富二代小包總奢華的林肯車內全景戲、華爾街精英安迪的兩款保時捷、IT男應勤和趙醫(yī)生的DS,以及送樊勝美父親回家的“保姆車”GMC。每一個品牌都和劇情貼合,沒有過度營銷。當然,最值的當屬曲妖精的小Polo,被放在了爭家產的情節(jié)中,毫無痕跡地成為情節(jié)的重要推動因素,此后更是在劇中貫穿始終,頻頻亮相。
值得學習的還有《歡樂頌1》中安迪那位白手起家的企業(yè)家男友奇點高智商高情商的品牌帶入,聽到安迪稱贊奇點車不錯時,一邊開車門,一邊“自嘲”,“都說開奔馳的是農民企業(yè)家”。一句話顯然已經抵過一段數十萬元轉瞬即逝的汽車廣告了。
《歡樂頌》的汽車植入之所以沒被吐槽,是因為此前有太多汽車品牌在電視劇的植入讓人無法直視。那種男女主角站在車旁故作輕松地聊著“自動巡航、皮座椅”、“這車真不錯,我回頭也買一輛”的尷尬對話情節(jié),讓觀眾只想按快進。
“我的廣告費用浪費了一半,但是我不知道浪費了哪一半。”有人說,大數據時代,這句廣告界名言將在程序化廣告的浪潮之下被沖刷得無影無蹤。通過對目標客戶從潛客到變成購買客戶過程的數據紀錄和反饋,可以使渠道預算分配更有效率,推廣渠道更有的放矢。
顯然,這個理論在汽車品牌的電視劇植入中并不適用。為了表明緊隨中國消費的主流特征,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在高舉“個性化、年輕化”的品牌調性,并將電視劇作為重要植入平臺。但由于過于急功近利,往往出現整部電視劇中,無論霸道總裁,還是職場新秀,無論土豪暴發(fā)戶,還是農村小青年,開得全是同一款車,這顯然已經與“個性化”定位背道而馳,親手抹殺了品牌的特色。
很多品牌植入之前并沒有做足功課,對于劇中角色、場景與汽車品牌的匹配度無法達到自然吻合,植入痕跡和臺詞接入過于生硬,反而成為笑柄。更甚者,完全不考慮電視劇的定位、題材熱度等是否與汽車品牌相匹配,造成反差太大甚至起到相反效果。
在關于汽車植入營銷的案例分析中,內地版《流星花園》成為最失敗的典型案例。關注這部劇的觀眾多為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其汽車消費對應入門級A級車,但劇中富二代的主角們是不可能開著這個級別車型的。但某自主品牌A級車為了進入目標受眾的視野,生硬地將其產品植入電視劇,作為富二代的座駕,并為此添設劇情。這種與角色設置相去甚遠、極不匹配的品牌植入不僅成為電視劇的硬傷,也使得汽車品牌的形象受到負面影響。
當然,《歡樂頌》中也不乏將品牌植入做成品牌危機的案例。王柏川破產后在某代駕公司工作,因為撞見女友與高富帥客戶在一起而大打出手,這一情節(jié)被業(yè)界稱為某代駕公司的自黑型植入,但據稱該公司居然以此為熱點,蹭熱度營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主品牌的定位限制,在電視劇中要想植入地恰到好處并不容易。在時下熱播的古裝魔幻劇、抗日劇以及不斷上演的霸道總裁戲碼中,這些車型硬貼顯然不合適,如果單純?yōu)榱瞬錈岫确炊蔀楸煌虏蹖ο蟆?/p>
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有些電視劇在完結之后的半個月之內,網絡搜索指數明顯下降,而植入車型的網絡搜索指數與所植入的電視劇均不再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而有些甚至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搜索趨勢。該統(tǒng)計認為,這表明品牌汽車的植入效果不僅在開播中不太明顯,同時也隨著電視劇的落幕而回歸正常,并未得到持續(xù)的高關注度。
因此,有觀點認為,自主品牌汽車在初期更適合通過植入綜藝節(jié)目來累積口碑,這一點長安、奇瑞汽車品牌等都在嘗試,并取得不錯效果。因為,電視劇植入與綜藝節(jié)目植入不一樣,綜藝節(jié)目可以堂而皇之地留足時間介紹贊助商信息,并在節(jié)目中借由嘉賓二次宣傳,即使是真人秀節(jié)目中,在觀眾看來,也都是正常的節(jié)目內容,沒有穿越感。《中國好聲音》中主持人華少用子彈一般的語速念出的廣告贊助商名稱,雖然最初讓人瞠目結舌,但最終成為節(jié)目一大亮點,甚至成為一種主持流派,觀眾比拼誰聽清楚的品牌最多的時候,也形成了對贊助品牌的二次傳播。
總之,找到最契合品牌氣質的植入切口和符合植入平臺的傳播規(guī)律,守住合理合情的底線,也就守住了汽車品牌植入的底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