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04 09:18:35
被叫停兩年之久的二維碼支付終于得到監(jiān)管層的認可。8月3日,多位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已收到中國支付清算協(xié)會下發(fā)的《條碼支付業(yè)務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據(jù)悉,《征求意見稿》涉及交易限額、支付標記化技術、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被叫停兩年之久的二維碼支付終于得到監(jiān)管層的認可。
8月3日,多位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已收到中國支付清算協(xié)會下發(fā)的《條碼支付業(yè)務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
據(jù)悉,《征求意見稿》涉及交易限額、支付標記化技術、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比如,根據(jù)不同的風險防范等級和有效要素,規(guī)定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1000元、或通過協(xié)議自主約定。
單日累計限額1000元不等
早在2014年3月13日,央行就下發(fā)緊急文件叫停了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
時隔兩年之久,對于二維碼支付,監(jiān)管層終于有了新動作。
8月3日,多家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已收到了中國支付清算協(xié)會下發(fā)的《征求意見稿》,其中要求會員單位對個人客戶條碼支付業(yè)務的交易進行限額管理。
其中,風險防范能力達到A級,采用包括數(shù)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由會員單位與客戶通過協(xié)議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風險防范能力達到B級,采用不包括數(shù)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風險防范能力達到C級,采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1000元,且會員單位應當承諾無條件金額承擔此類交易的風險損失賠付責任。
對此,上述支付機構人士表示,這個限額和實名制的“網絡支付辦法“規(guī)定的額度差不多。同時,目前二維碼支付大多都是小額。
記者查閱此前央行下發(fā)的《辦法》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定:對于交易驗證安全級別較高的支付賬戶“余額”付款交易,支付機構可以與客戶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但對于安全級別不足的支付賬戶“余額”付款交易,《辦法》規(guī)定了單日累計限額,分別為1000元、5000元。
當時,央行相關人士曾表示,主要是為引導支付機構提高交易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加強客戶資金安全保護,而單日累計1000元、5000元的限額能夠有效滿足絕大部分客戶使用支付賬戶“余額”進行付款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交易限額管理之外,《征求意見稿》還明確提出“通過全面應用支付標記化技術等手段,從源頭控制信息泄漏和欺詐交易風險。”“支付機構還應提供條碼支付業(yè)務的技術安全檢測認證證明。”
今年7月上旬,《每日經濟新聞》就曾報道,監(jiān)管層正在推動二維碼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
此外,央行早前發(fā)布的《關于加強銀行卡風險管理的通知》還提出“全面應用支付標記化技術”。
二維碼支付規(guī)?;驅⑻嵘?/strong>
值得注意的是,曾因為安全問題被叫停二維碼支付,這兩年無論在場景運用、客戶接受度、信息安全防范上都有了長足進步,也成為日常支付重要的補充手段。
今年7月初,有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可以說,央行已經默許了二維碼支付市場的地位,與傳統(tǒng)線下銀行卡支付業(yè)務補充。”
一位消息人士更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原來(二維碼支付)確實有一些安全問題被叫停,但不代表不發(fā)展它。”監(jiān)管層對二維碼支付這個定位就是輕量化、小額便捷,不用鋪終端。
一旦技術和安全標準出臺,二維碼支付放開也顯得水到渠成。
實際上,這兩年,銀行和支付機構都在悄然布局二維碼支付。7月15日,工行更是正式宣布推出了二維碼支付產品——工銀二維碼支付。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該產品不僅具備當前市場主流掃碼產品的全部功能,而且首度采用國際清算組織領先的令牌技術對卡號進行變異處理,“交易全程為客戶資金和信息安全提供銀行級的保護”。而且,該產品是順應移動互聯(lián)時代居民消費零星化、碎片化、線上化的新趨勢,將支付產品無縫嵌入消費者購物、用餐、娛樂等各種生活場景。
談及未來二維碼支付的格局,上述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第一個階段,會快速提升二維碼支付的規(guī)模,且等到足夠大之時,會與刷卡、閃付分庭抗禮;第二階段,傳統(tǒng)的刷卡、閃付方式,也有可能走向新型的掃碼支付,或生物特征支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