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18 08:50:24
海底撈掌門人張勇日前在港交所敲鑼,旗下火鍋料供應商頤海國際(01579,HK)正式上市。記者梳理發(fā)現,頤海國際營收超50%來自海底撈的關聯交易,而海底撈近年來的快速擴張也帶給頤海國際整體營收的快速增長,兩年累計增長168%。
每經編輯 黃麗
◎每經記者 黃麗
全國知名火鍋品牌海底撈掌門人張勇日前在港交所敲鑼,旗下火鍋料供應商頤海國際(01579,HK)正式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fā)現,頤海國際營收超50%來自海底撈的關聯交易,而海底撈近年來的快速擴張也帶給頤海國際整體營收的快速增長,兩年累計增長168%。
實際上,海底撈已計劃擴張門店,計劃于4年內開超過300家店。截至今年上半年,其國內門店不到150家。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分析指出,“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中國整個消費結構的改變,有特色有品牌的中高端消費越來越受到歡迎,這是促使海底撈快速擴張的主要原因。”
分拆底料業(yè)務在港交所上市
海底撈終于曲線上市,雖然僅是火鍋底料公司登陸港交所。
海底撈謀上市已多年。自2011年開始,海底撈就被傳在籌備上市。據媒體報道稱,早前在海底撈的發(fā)源地,四川簡陽市人民政府網曾表示過海底撈進入上市輔導期,甚至創(chuàng)始人張勇本人也曾低調表示過有上市計劃。不過后來均沒了下文。
事實上,因餐飲難標準化、財務難透明等問題,餐飲行業(yè)上市較普通行業(yè)更為艱難,這也是外界認為海底撈遲遲未能完成上市的主要原因。
近來,海底撈集團選擇分拆旗下火鍋底料業(yè)務上市,從最終的結果看,確實比集團整體上市更為順利。
自2013年頤海國際被海底撈集團分拆出來,并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為投資控股公司后,此后的2014~2015年,海底撈集團對其進行了重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海底撈創(chuàng)始人張勇和舒萍(二者為夫妻)持有頤海國際47.76%股權,為后者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通過上市,頤海國際稱,公司將從全球發(fā)售募得約7.5億港元,并計劃將其中30%用于建設河北霸州生產基地一期,20%將用于未來潛在的策略性收購,25%將用于推廣產品和品牌,其余用作研發(fā)等。
朱丹蓬認為,海底撈集團要大規(guī)模擴張,必定需要上市,而選擇分拆旗下底料業(yè)務上市而非整體上市,更加明智,“底料業(yè)務體量更小,在這個市場行情下先上市,是一種試水,可以通過頤海國際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來觀察海底撈的市場認可度。”
對于海底撈謀上市,張勇曾對外表示,上市可以促進公司正規(guī)化,也能讓海底撈更為“知名”和“成功”。
計劃未來四年新增300家店
隨著頤海國際的上市,海底撈集團的財務情況也隨之公開。
據頤海國際公告稱,海底撈集團包括四川海底集團和新加坡海底撈集團。其中新加坡海底撈集團于2013年注冊成立,主要專注于火鍋餐廳業(yè)務的海外擴張。2013年~2015年,四川海底撈集團總收入分別為43.5億元、49.9億元和50.85億元;新加坡海底撈集團總收入分別為1290萬美元、9810萬美元和2.75億美元。
從頤海國際披露的數據來看,作為海底撈子公司,頤海國際近3年營業(yè)收入超過50%來自關聯方海底撈。事實上,海底撈不僅是頤海國際的收入支柱,更是其業(yè)績連增3年的幕后推手。
海底撈全球門店全部為自營,沒有加盟商和聯合經營的模式。自1994年誕生至2012年底,以平均每年不到5家的速度進行擴張。但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海底撈集團在中國分別經營93家、111家及142家火鍋餐廳。海底撈的擴張速度有了明顯加速。
與海底撈集團的擴張一致,頤海國際向海底撈集團銷售產生的收入由2013年的1.788億元增至2015年的4.579億元,頤海國際2013年~2015年全年的營業(yè)收入也由3.16億元增至8.47億元。
朱丹蓬認為,海底撈之所以近年加速擴張,得益于整個消費結構的改變。
記者注意到,海底撈并沒有停止快速擴張的步伐。頤海國際披露的消息顯示,海底撈集團計劃2016年~2019年分別將再開設68家、71家、79家和85家火鍋餐廳,合計超300家,其中僅2016年就將新進入24個城市。
記者在海底撈官網商鋪求租信息中發(fā)現,一向定位中高端的海底撈火鍋,選址范圍新加入了保定、溫州、泉州、唐山和佛山等三線城市。
朱丹蓬認為,隨著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中高端品牌走向三四線城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表示,“進入三、四線城市并不代表價格會降下來,反而因為租金等成本下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