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9 22:47:35
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提出了扶貧資金撥付的“三個增加”: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央基建投資用于扶貧的資金等,增長幅度要體現(xiàn)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的要求;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qū)傾斜;省級財政、對口扶貧的東部地區(qū)要相應增加扶貧資金投入。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11月27日至28日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后召開的第一個中央工作會議,堪稱“史上最高規(guī)格”,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地方政府黨政一把手全部出席,吹響了消除絕對貧困、決勝小康社會的最強勁號角。
在本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三個關鍵性問題,并開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等多個藥方。
本次會議提出了扶貧資金撥付的“三個增加”: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央基建投資用于扶貧的資金等,增長幅度要體現(xiàn)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的要求;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qū)傾斜;省級財政、對口扶貧的東部地區(qū)要相應增加扶貧資金投入。
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我國僅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就從272億元增長到467.45億元,而目前我國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要啃下到2020年實現(xiàn)奔小康的“硬骨頭”,平均每月需脫貧超過100萬人,強化扶貧資金投入成為必然。
5年助力7000萬人脫貧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這是近年來習近平總結出的“三扶”脫貧論。
數據顯示,我國貧困狀況依然十分嚴峻,還有約7000萬人生活在貧困之中,并且還有少部分人貧困程度較深,生活環(huán)境復雜。而在另一方面,距離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只有5年時間,相當于每年要減少絕對貧困人口1400萬人,平均每月近120萬人,才能達到目標。顯然,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對此習近平提出,貧困地區(qū)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fā)展的具體條件,決定了它的發(fā)展變化只能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并在會議中提出,到2020年通過產業(yè)扶持、轉移就業(yè)、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yī)療救助等措施解決5000萬人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制度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扶貧力度,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fā)的金融支持
“可以看出扶貧措施是非常多元化的,將脫貧工作置于社會整體之內運行,從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易地搬遷安置、生態(tài)保護脫貧這些措施來看,這是用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的全方位調配來調動脫貧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在解讀中央脫貧政策時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同時,社保兜底的政策也非常重要,畢竟有一部分人如傷殘人士等很難靠自身實現(xiàn)脫貧。”
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扶貧
過去30多年來,共有6.6億貧困人口脫貧,不但成為全球首個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更為93.3%的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貢獻力量。而眼下,邁進沖刺階段的脫貧事業(yè)更需攻堅克難,不漏過一個貧困地區(qū)。
數據顯示,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扶貧資金222億元,以后逐年大幅增加,2014年達到了433億元,4年接近翻了一番。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認為,“我國貧困人口減少,很大一部分發(fā)生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越到后期,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依靠經濟增長減貧就越困難。”
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小云撰文指出,單純依靠國家補貼,并不能解決貧困問題,現(xiàn)在很多地方在創(chuàng)新扶貧資金使用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包括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扶貧資金入股整合社會資本參與扶貧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山東省今年在34個貧困開發(fā)重點縣開展了金融扶貧小額信貸業(yè)務,為農民提供貼息貸款、實施精準扶貧,由合作銀行按風險補償金的10倍以上進行授信,如此一來,一億的財政資金便能撬動十億的社會資本投入。
而激發(fā)社會資本進入扶貧領域的活力、創(chuàng)新金融手段扶貧則成為“十三五”期間啃下扶貧“硬骨頭”的新政。
按照本次會議精神,除財政投入外,還將引入金融扶貧:我國將設立扶貧再貸款并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優(yōu)惠的利率,通過稅收優(yōu)惠、貼息支持、財政獎補及過橋貸款、融資擔保、風險補償等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chuàng)新金融扶貧產品和服務,引導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管理等各種要素向貧困地區(qū)聚集。
“應該發(fā)揮金融手段參與扶貧,‘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對1000萬左右貧困人口開展易地搬遷,調研顯示貧困地區(qū)平均搬遷一戶需要20萬元左右的費用,按每戶3個人計算,1000萬人就需要五六千億元的資金,這需要大量資金,僅靠財政支持很難完成。”汪三貴認為,“類似于產業(yè)發(fā)展這類有創(chuàng)收性質的資金投入,完全依賴財政也是有問題的,金融扶持是更好的手段。這么大的資金需求,必須創(chuàng)新金融扶貧產品予以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