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27 22:49:47
10月27日,天齊鋰業(yè)公告稱,公司持股51%的文菲爾德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菲爾德)擬終止旗下碳酸鋰生產工廠項目(Minerals Conversion Plant)(以下簡稱MCP項目),由此造成的減值損失達5553萬元,影響天齊鋰業(yè)凈利潤為-1982.5萬元。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記者 岳琦
在國際鋰礦石市場上打贏“并購戰(zhàn)”上演“蛇吞象”過后,天齊鋰業(yè)(002466,SZ)與國際巨頭之間的合作逐漸走出“蜜月期”。
10月27日,天齊鋰業(yè)公告稱,公司持股51%的文菲爾德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菲爾德)擬終止旗下碳酸鋰生產工廠項目(Minerals Conversion Plant)(以下簡稱MCP項目),由此造成的減值損失達5553萬元,影響天齊鋰業(yè)凈利潤為-1982.5萬元。
事實上,文菲爾德實際控制著目前全球最大的鋰礦資源,而在美國特種化學品巨頭美國雅寶今年3月并購了文菲爾德原股東后,天齊鋰業(yè)和美國雅寶開始各自布局碳酸鋰產能項目。對于項目終止的原因,天齊鋰業(yè)亦稱,“兩家股東單位就其各自產能擴張和在鋰行業(yè)的下一步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不同的規(guī)劃。”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碳酸鋰生產的利潤率將不斷提高,現(xiàn)在的決定就是“各玩各的”。而隨著鋰礦石資源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在對全球最大鋰礦資源的經營上,兩位股東的態(tài)度令外界頗為關注。
兩大股東規(guī)劃不同
10月27日,天齊鋰業(yè)公告稱,文菲爾德于9月22日召開董事會,決定擬終止其全資子公司泰利森鋰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利森)籌劃多年的MCP項目。在被天齊鋰業(yè)收購之前,泰利森在2012年初就開始建設這個碳酸鋰加工廠,計劃碳酸鋰年產能2萬噸,預計2015年投產。
由于項目的終止,MCP項目前期進行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管理費支出等投入共計1021萬澳元預計均無法收回;另投入188萬澳元的試驗設施,預計可實現(xiàn)殘值收入37萬澳元。由此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總金額達5553.23萬元,影響天齊鋰業(yè)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金額約為-1982.5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天齊鋰業(yè)籌劃收購文菲爾德時,收購標的評估值達約54億元。
天齊鋰業(yè)相關負責人表示,MCP項目目前并未產生收益,終止項目對文菲爾德未來的價值并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天齊鋰業(yè)稱,鑒于兩家股東單位就其各自產能擴張和在鋰行業(yè)的下一步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不同的規(guī)劃,文菲爾德董事會于9月22日決定終止以泰利森為平臺的MCP項目。
碳酸鋰市場需求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雅寶于2015年3月以現(xiàn)金加換股的方式出資62億美元并購全球最大的鋰生產商洛克伍德,由此獲得文菲爾德49%股權。
文菲爾德旗下的泰利森擁有世界上正在開采的、儲量最大、品質最好的鋰輝石礦———西澳洲格林布什鋰礦,是目前全球最大固體鋰礦擁有者及供應商,并擁有全球鋰資源約31%的市場份額,供應了中國約80%的鋰精礦。
在當上全球最大鋰礦的股東之后,美國雅寶的“野心”逐漸顯露出來。今年9月,美國雅寶對外宣布,為了滿足儲能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鋰電池需求,公司決定在2020年逐步建成5萬噸的碳酸鋰工廠,而鋰精礦原料則來自文菲爾德旗下的格林布什鋰礦。
天齊鋰業(yè)也早有打算。2015年4月,天齊鋰業(yè)完成了對銀河資源原本持有的張家港碳酸鋰生產基地的收購,標稱年產能為1.7萬噸。而上述天齊鋰業(yè)稱,此輪收購只是從商業(yè)目的長遠考慮,在碳酸鋰上“單干”是由美國雅寶率先提出。但此說法并未得到美國雅寶方面的證實。
“隨著碳酸鋰市場需求增大,未來市場價格還有可能上揚,碳酸鋰生產的利潤率將比現(xiàn)在更高。”墨柯分析稱,如果按照原計劃合資做碳酸鋰加工,因為股權比例比較接近,意見不統(tǒng)一的話很可能產生一些糾紛。
作為全球最大鋰礦的兩位股東,天齊鋰業(yè)和美國雅寶在鋰精礦深加工上“分道揚鑣”之后,外界對格林布什鋰礦資源的分配和控制頗為關注。對此,上述天齊鋰業(yè)人士稱,泰利森的部分類別產品由兩家股東包銷,其余產品都是全球市場自主銷售。
有分析人士認為,與外資股東相比,天齊鋰業(yè)雖然實力小,但控制著51%股權,仍將掌握很大話語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