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11-05 07:42:08
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推出了“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該計劃于1947年啟動,持續(xù)4年之久。計劃結束時,西歐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恢復到了戰(zhàn)前水平,美國在此過程中也受益匪淺。“馬歇爾計劃”被視為一個國家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典范,經常被人所稱道。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經濟規(guī)模已躋身世界前列,應當發(fā)揮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帶來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和龐大的產能,需要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率,并為過剩產能找到出路。于是,近年來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建議,應當推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其目的概括起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臺面上的目的,幫助二戰(zhàn)后歐洲國家走出陰影,快速實現復興,說白了就是拉兄弟們一把;二是臺面下的算盤,填補冷戰(zhàn)大幕的最后一點縫隙,擺開與前蘇聯爭斗的陣仗;三是為美國國內的強大生產能力找市場,推動美元進入歐洲,實現名利雙收。可見,“馬歇爾計劃”的政治、外交考量多于經濟考量。
中國經濟已經發(fā)展到了需要積極走出去的階段,我們沒有必要扭扭捏捏。“馬歇爾計劃”的精髓可以作為走出去的借鑒,學習成功經驗并無不可,但是,中國目前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既無“救世主”的實力,也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所以積極走出去的目的中經濟成分更多。做生意以和為貴,賺錢是最終目的,走出去的內容應當大于形式。
大張旗鼓地推出對外援助計劃,還面臨著諸多現實困難。首先是中國面對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非常復雜,稍微脫離經濟目的,就很容易被貼上政治標簽,阻滯事情的進展。其次是資本大規(guī)模走出國門的技術準備有待進一步完善,包括資本項目的有序開放,人民幣國際結算和儲備地位的提升,風險防控措施的持續(xù)完善,等等。另外還有援助目的國的市場容量問題,規(guī)模猛然提升,當地能否接納存在疑問。
所以說,與其敲鑼打鼓“送援助下鄉(xiāng)”,還不如和風細雨地穩(wěn)步推進。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采取的策略正是后者。一方面,中國正積極加強同其他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在鐵路建設上,中國高鐵正以“高鐵速度”走向世界,而推動和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正是當年“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面,中國還在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安排方面積極出擊。除了國內的進出口銀行和國家開放銀行積極參與之外,中國分別牽頭籌備了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兩個國際多邊開放金融機構,是在現有的國際開發(fā)金融安排的縫隙中拓展出來的空間。雖然演進過程充滿艱辛,但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
更長遠地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正在推進中,簡單的援助計劃顯然不能與之相提并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