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4 01:01:2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fā)自北京
在國務院公布關于大部制改革以及職能轉變的方案后,各省份代表團都進行熱議,最具發(fā)言權的無疑是廣東省。
“來到東莞才發(fā)現,一條路6個部門管。大部制有必要,但一定要設計好制度邊界。”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市長袁寶成近日在“兩會”上發(fā)言時這樣開篇。
職能邊界需清楚界定
曾在深圳分管過市場監(jiān)管大部門的袁寶成指出,這次機構改革中,藥監(jiān)總局和農業(yè)部職能的后續(xù)界限要進一步明確,農業(yè)部還要管生產環(huán)節(jié)的農產品。
“比如生豬屠宰還在農業(yè)部。我就擔心瘦肉精的豬肉,生豬的時候是農業(yè)部管,上了餐桌出了問題誰管?界限要分清,不然將來會互相推諉和扯皮。”袁寶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不單是部門之間責任要厘清,更重要的是,大部制的內設機構‘三定’方案(定機構、定職能、定編制)要明確。”袁寶成說,自己一直與機構改革打交道,因此體會很深。
他說,如果改革不好,內部機構扯皮可能比以前分散扯皮更厲害更復雜,領導會覺得手心手背都是肉,爭論就會影響辦事效率。而且三定沒做好,即使想問責,也問責不到。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yè)大學副校長吳鴻也同樣談到這個問題。“現階段行政體制的突出弊端均與部門利益直接相關,因此建議完善行政問責制,以確保機構改革成效。”
他說,目前國內尚無權威性的行政問責專門法,問責的依據主要是各類文件,問責范圍模糊,責任承擔不明。他建議加快立法,確保問責有法可依,并建立配套機制,使其與績效評估、政務公開、審計監(jiān)督等制度相結合。
職能轉變比整合關鍵
廣東團的代表和隨團記者們都知道,佛山市市長劉悅倫是大部制改革的專家,早在2009年,佛山市順德區(qū)便已啟動大部制改革試點,一舉將區(qū)委、區(qū)政府的41個部門削減到16個,被稱為“最大膽”的改革。在大部制改革過程中,順德還主動放權,將審批權限下放。
談到這次中央的大動作,劉悅倫談了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大部制改革阻力真正大不是來自部門和干部,他們都說現在改革就是要割自己的肉,要沖破部門利益。”
“行政管理學上有一個帕金森定律,行政機構是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過程,如果不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把該取消的取消掉,該轉的轉掉,該放的放掉,遲早還是會回來。所以這次方案沒有糾纏于機構改革是一個亮點。”劉悅倫說。
在他看來,這次改革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整合權力和整合資源。過去管理上會出現一些碎片化的情況,碎片化導致有一些東西是重復的,有一些東西可能是盲點,沒管到。
“譬如說,食品藥品的監(jiān)管,過去同時有好幾個部門在管,在生產、流通、消費領域各管一攤出現了碎片化,而這里邊恰恰需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覆蓋到。”劉悅倫說,這一次機構改革就把食品藥品監(jiān)督的各個職能整合到一起,成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管理機構、監(jiān)管機構,這對下一步管好是有道理的。
劉悅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行政體制改革至少應包含三個部分,其中職能轉變是核心,機構改革應該是其載體,而這些都需要通過再造行政審批流程來支撐。
“老一套審批流程是 ‘串聯(lián)式’,公眾若要獲得某項許可,需要陸續(xù)跑十幾個相關部門,方能完成整套審批流程,這大大降低了效率。”劉說道。如何解決?劉悅倫以佛山本地改革經驗為例,“而佛山改革后將其分為前、后臺操作,前臺負責接收申請,轉移到后臺,十幾個部門同時開展審批,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