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6 00:50:20
一些業(yè)內人士卻不太看好此方案的前景,他們認為,消費需求收集、成本控制、市場反響等問題仍有待解決。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陶力 發(fā)自上海
每經記者 陶力 發(fā)自上海
在市場競爭中逐步處于劣勢的手機品牌HTC,正試圖通過C2B(即消費者對企業(yè)、消費者定制)概念自救。
事實上,此前已有企業(yè)獲益于C2B這一概念。去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聚劃算,與某品牌推出家電定制活動,14款家用電器成交額突破6750萬元,預定超過4.2萬臺。
2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HTC相關人士處獲悉,HTC正嘗試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基于C2B模式的“個人手機定制”業(yè)務,意欲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推出不同的產品。不過,目前此方案仍處于理論探討階段。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一些業(yè)內人士不太看好此方案的前景,他們認為,此模式下,消費需求收集、成本控制、市場反響等問題仍有待解決。
形勢所逼求變C2B
聚劃算近日宣布,在2013年啟動C2B戰(zhàn)略,推出大規(guī)模定制產品平臺“聚定制”,通過聚合需求,定制個性化、高性價比商品,未來將在家電、家居、旅游、電信等行業(yè)發(fā)力。這一宣言,將電子商務領域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C2B模式上。
但此模式能否適應智能手機行業(yè),業(yè)界有不同的看法。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德國電信咨詢公司中國區(qū)高級顧問譚炎明認為,手機行業(yè)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效應,C2B的產品不會有太大的銷量,也不可能對HTC帶來實質性改變,“定制畢竟是小眾市場,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和眼球,但并不足以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用戶需求。此外,手機廠商此前的品牌溢價都將變得透明,很難獲得大的利潤空間”。
有電商行業(yè)人士分析,一批電商網站的C2B模式興起之后,獲益的大多是家居、服裝、旅游和其他消費類產品。這些品類容易通過互聯網模式更大限度地聚集消費者需求,從而反向影響廠家和供應鏈,實現高度個性化和低價格,這與手機產品的高價和相對較小的銷量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不論如何,HTC對新鮮模式的嘗試,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好消息了。IDC最新全球智能手機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蘋果市場份額增長至25.1%,三星則超越蘋果位列第一,占據高達39.6%的市場份額。而曾經風光無限的HTC,其智能手機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相比2011年下降25.2個百分點至6%。
譚炎明認為,隨著戴爾、小米、聯想等一批廠商的加入,智能手機C2B定制將會成為一種趨勢。定制的技術門檻已經降低,和PC機時代一樣,用戶將可以有更多選擇。未來很有可能是品牌機和定制機并存的時代。“作為昔日的智能機巨頭,HTC的這種模式可謂是挽回頹勢的一種嘗試。”
棄“機海”戰(zhàn)術突圍
在業(yè)績壓力下,HTC一直在嘗試“突圍”。
HTC最新公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HTC當期凈利潤為10億元新臺幣 (約合2.1億元人民幣),遠不及2011年同期的110.2億元新臺幣,創(chuàng)下了2004年以來新低。
去年末,HTC分別推出了旗艦級的WindowsPhone8手機8X與8S,以及Android旗艦機手機OneX+。在多款新機發(fā)布的刺激下,HTC股價抬頭,但遠未迎來春天。
3年前,HTC以Android為基礎的機海戰(zhàn)術嘗到了甜頭,也為公司帶來了巨額利潤。
2010年,HTC營業(yè)收入為2788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93%,全年利潤更是高達395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75%,在全球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467萬臺,同比增幅超過110%。
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期間,其股價從300元新臺幣飆升至1300元新臺幣,市值暴增至逾335億美元,超越諾基亞與黑莓,成為全球市值僅次蘋果的第二大手機公司。
但是,用“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這句話用來形容HTC或許最為合適不過。這兩年來,它不僅無力招架蘋果、三星等巨頭在高端市場的強勢進攻,而且還要守住被國產手機品牌不斷吞噬的中低端市場。
譚炎明認為,剛開始時,HTC以“機海戰(zhàn)術”為自己殺出了一片天空。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機海戰(zhàn)術”也導致了HTC的衰敗,因為此舉雖然豐富了自身產品線,但HTC“不像蘋果和三星都有核心機型來支撐市場,并能獲得大量的用戶追捧,而一旦用戶口碑傳播不佳,這個品牌就會迅速走下坡路”。
HTC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C2B定制方案尚未成形,大概會在春節(jié)后推出更多的細節(jié)。
譚炎明分析認為,欲試水C2B模式,肯定不是HTC自救的唯一計劃,“如果能因此重新吸引用戶關注,然后加上產品策略的調整,其或許能在2013年打一個翻身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