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jīng)網(wǎng) 2012-01-09 16:55:16
遺憾的是,它與近幾年同屬抗戰(zhàn)題材的影片一樣,更多是對歷史場景的簡單呈現(xiàn),而缺乏可供人思考的維度空間。
卓志強/文
《金陵十三釵》,就該電影本身的成色而言,的確算不得經(jīng)典,至少與我個人意識里的“經(jīng)典電影”相去甚遠。然而,與同期上檔的大多數(shù)爛片相比,此值得一看。
遺憾的是,它與近幾年同屬抗戰(zhàn)題材的影片一樣,更多是對歷史場景的簡單呈現(xiàn),而缺乏可供人思考的維度空間。
即便在最最微觀的表現(xiàn)上,片中的內容也顯得不夠有力。
李教官的孤獨有誰能懂?它就像放在教堂房間門口的書娟那鞋子,就像豆蔻琵琶上那根單調的琴弦。這種有心無力的蒼白缺少了應有的渲染,佟大為的身影轉瞬即逝。
被流彈擊穿的教堂窗戶,那是一個張望世界的窗口,書娟的眼睛則是一雙記錄歷史的眼睛。盡管在影片收尾時,鏡頭通過該窗戶口重現(xiàn)了14個風塵女子走進教堂時的情景,但依然顯得粗糙而倉促。
《秦淮景》是一首好曲,它更應該貫穿整部電影的始終……
值得總結的是,在近幾年內地同題材電影中,其最核心的內容多有雷同:嚴肅且壓抑的《南京!南京!》,主要表達的是“日本人有多殘、中國人有多慘”;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的《葉問》,主要表達的是“日本人有多狠、中國人有多強”;帶有丑化性質的《舉起手來》,則傾向于說明“日本人有多傻,中國人有多精”。
與陸川不同,張藝謀更希望通過用個體的呈現(xiàn)來反映整個社會的情狀。以一所教堂為場景,穿插著侵略者、被侵略者和作為第三方的美國人。被侵略者中,也是當時中國社會圖景的大集合:誓死反抗的將士們、傳統(tǒng)老實的學生們、“俠肝義膽”的小姐們、逼不得已的漢奸們。幸運的是,這一切最終聚成了同一股力量——一個慘遭劫掠的民族尊嚴的力量。
回望歷史去看這些小人物,無論中國人和日本人,其鏡像大體可分為兩種。
作為受害方的中國人,要么是誓死報國,化作一地血肉;要么是委屈求存,等待機會逃生。更多的普通百姓,都低聲地發(fā)出孟先生(曹可凡飾)“我既救不了國家,也救不了人民,就只能救我自己”的樸素表白。
作為侵略者的日本人,要么如東條英機般的魑魅魍魎,宛若食人惡魔;要么是一部分反省者,最終死于自己的良心尖刀下。
由于是中國內地出品,所以在大部分影片中,每逢收尾,我們都能看到日本人懺悔的身影。比如,《南京!南京!》中,日本人角川最終以自殺收場;《舉起手來》中,潘長江飾演的羅圈腿,其后輩也親赴 中國悔罪。
這一點,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沒有,我反而覺得最真實。一方面,一部影片想表達太多的元素,不一定是好事;另一方面,這里并不否認部分日本人的懺悔之心,但更多的時候,或許是中國人的一種自我安慰。
回歸到更大的視角上來審視,近幾年的類似題材電影大多只是偏于簡單的類歷史紀錄片。
盡管一次比一次暴力,一次比一次血腥,一次比一次震撼,但終究環(huán)繞于一個主題:記住歷史。
顯然,我們必須記住歷史。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不會有未來。但我感覺,已行進到當下的中國,也許應考慮用另外一種表達方式來解構這段屈辱了。
那次戰(zhàn)爭結束之后,中國隨即陷入解放戰(zhàn)爭的槍聲里,日本則數(shù)年驚恐于老美原子彈的威力。
直到1972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才開始了正?;罱弧?978年10月,鄧小平的出訪則更是立起了一尊里程碑。
如今,中日關系即將跨入40歲的“不惑”之年。但正因為歷史的陣痛無法抹去(日本一些激進分子甚至不承認歷史),雙邊關系依然顯得極度尷尬。
事實如此,即使“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即使是“兩千年和平,五十年對立”,又能怎樣?
日本近幾任首相,包括剛上任不久的野田佳彥,都已拒絕參拜靖國神社,但誰能保證它整個民族也與之同化,祛除惻隱之心?至于敏感的釣魚島,多半還是停留于幾個中國漁民的個體戰(zhàn)爭。
前前后后,所謂的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同樣只是一場場流于形式的表演。
不痛不癢,又不像冷戰(zhàn)思維。“不惑”之年的中日關系正在迷失方向,雙方似乎都不知所措。猶如這些年主題屢屢雷同的電影一樣,難見改觀。
話題回到電影,我才感覺現(xiàn)在需要一部以1945年9月3日為時間起點的電影。
甚至,起點可以從1978年10月鄧小平的訪日之旅開始。
回望一下這兩個民族,在過去的70年間,各自是如何對待這段歷史的?
在過去的30年間,又是如何反思這段歷史的?
不管是過去還是將來,中國和日本,都該是一部沖頂奧斯卡的最佳影片題材。無論是起源于漢朝的中日來往,還是繁榮于唐代的鑒真東渡,特別是近現(xiàn)代史上,明治維新后日本挑戰(zhàn)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74年前的侵華戰(zhàn)爭。從友到敵,無一不是如此。但在既有的現(xiàn)實中,我們看不到這樣的劇本。
血腥的恩怨過去了,我們需要記住。但70多年之后,中國需要怎樣和日本共同生長于東亞這片沃土,怎樣與日本一起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呵,也許,這永遠是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