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5 01:47:37
業(yè)內人士認為,當船公司本身運費水平低于盈虧平衡點、營運比較困難時,通常就會提高一些相關費用來保證盈利。
不過,事實卻是馬士基2010年可謂是航運業(yè)的大贏家。馬士基集團最新業(yè)績報告顯示,前3季度總收入414.15億美元,同比上升17%,凈利潤達到42億美元,完全告別了去年同期虧損13.7億美元的夢魘。
基于今年前3季的良好表現,馬士基集團預計2010年盈利50億美元,比8月18日中期報告的預測約調升25%。這也是馬士基集團在4個月內第三次上調盈利預期。若是這樣,馬士基集團將打破2004年46.9億美元的盈利紀錄。
在《通知》中,馬士基對調價理由僅僅解釋為“市場變化”。昨日(12月14日),馬士基對《每日經濟新聞》主要強調的是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碼頭費用及人工費用等“成本”上漲因素,還有包括全球經濟情況、匯率變化、出口政策調整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于具體的“市場變化”,則表示暫無法給出具體解釋。
馬士基還表示,他們并沒有壟斷該行業(yè),在市場可選擇條件下,為保證馬士基的服務及運營,需要和貨主一起分擔成本壓力,因此費用調節(jié)也是正常的。
對此,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認為,首先在外貿復蘇下,集裝箱運輸業(yè)務大幅攀升,甚至2011年的訂單都有所保證,使得馬士基具備了漲價的底氣;同時由于能源、原料、人力等成本的上升趨勢明顯,為抓住市場機遇,維持較高的運價能為馬士基帶來更多盈利,也能更好地規(guī)避風險。還有可能就是馬士基為了分擔由于港口業(yè)務攀升導致港口企業(yè)上調起運港港口操作費及其他附加費用的成本壓力。
但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永鋒認為,上述各項成本增長的潛在因素的確存在,不過目前并不是很普遍,整個集裝箱市場從今年下半年來看,船公司提價的現象仍然比較少。
業(yè)內人士認為,馬士基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 “勒緊褲帶過日子”。今年的豐厚盈利很重要一部分因素也來自于此。今后,包括此次中國區(qū)調價,不排除繼續(xù)把工作重點放在降低成本或轉嫁成本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