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研發(fā)六載修得“正果”海欣股份或出讓新技術
2010-06-17 02:45:15
每經記者 朱蔚淇 實習記者 張長穎
一向業(yè)績平平的海欣股份(600851,前收盤價5.31元)近期脫離大盤呈穩(wěn)步上升的態(tài)勢。市場消息傳出,該公司自主研發(fā)的抗腫瘤國家一類新藥很快將拿到三期臨床批文。而公司對該藥的信息披露語焉不詳,證券代表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海欣股份可能將該技術轉讓。
外界看好研發(fā)項目
近期,有關海欣股份將取得抗直腸癌藥三期臨床批文的消息在市場上不脛而走,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這家名不見經傳的紡織企業(yè)。該公司的主營業(yè)務是面料和服裝,然而醫(yī)藥業(yè)務已占到了總體比例的30%。目前該公司生產的藥品多為普藥,而醫(yī)藥板塊前些年虧損連連,直至去年才扭虧為盈。此外,該公司還持有1.74億股長江證券,為后者第三大股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向該證券代表何莉莉查詢上述抗腫瘤一類新藥相關信息,對方表示,該藥品叫“抗原致敏的人樹突狀細胞(APDC)”,可用于治療直腸癌,由海欣生物技術與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合作研發(fā)。
記者從國家免疫規(guī)劃中心等網站上發(fā)現,二軍大的此項研究在醫(yī)學界頗受關注,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fā)的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SFDA)正式批準的、針對晚期大腸癌的APDC治療性疫苗。
項目負責人,二軍大免疫學研究所曹雪濤院士曾對外界介紹,這項研究突出的特點是,采用化療去除部分免疫抑制因素,利用抗原致敏的樹突狀細胞激發(fā)腫瘤特異性免疫,從而殺傷腫瘤細胞,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是目前最為有效的腫瘤免疫療法之一,這也回擊了以往免疫治療與化療相互矛盾的觀點,。
APDC于2001年10月完成全部臨床前研究,2003年完成I期臨床研究,2004年10月進入II期臨床試驗。項目于2005年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該項目獲得國家十五“863”重大專項、科技部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新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等基金的資助。
分析師對此項研究的前景頗為看好。信達證券分析師馬婕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臨床三期實驗主要是觀察藥品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一般來說能拿到三期臨床批文的藥物,基本上就能上市。她還表示,腸癌藥物市場廣大,光是幾個主要國家的抗大腸癌藥物市場容量就在17億美元以上,而且估計抗癌藥物的利潤率能達到80%以上。
默默投資6年 新技術或轉讓
可以說,APDC項目是一只能生產金蛋的“金雞”。然而對于這樣一只“金雞”,海欣股份并沒有濃墨重彩地加以突出。
記者致電董秘陳謀亮希望了解更多信息,對方在聽明記者來意后卻聲稱“由于證監(jiān)會要求,公司不會接受媒體和投資者的訪問。”
海欣股份在2009年年報中曾披露:“公司持股51%的海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國家一類新藥抗腫瘤藥三期臨床已通過國家藥監(jiān)局組織的專家論證,批文正在審批之中。該企業(yè)經過努力,獲得了國家‘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基金近500萬元?!?br/>
2008年年報中,公司這樣表述:“上海海欣生物技術公司正在開發(fā)的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已完成二期臨床,三期臨床申請報告已上報國家藥監(jiān)局;三期臨床實施的計劃正在抓緊論證之中?!?br/>
以上短短兩段話,就是公司對于該項藥物研發(fā)情況所披露的最詳盡信息。至于藥物療效、治療原理、研發(fā)時間、投資總額等信息,公司從未公告。
在查詢時何莉莉才透露,海欣生物技術是海欣股份的子公司,持有49%股權的另外一大投資者,是位于杭州的一家非上市藥企。海欣生物技術于2004年就介入了該研發(fā)項目的投資,并且100%擁有相關技術,目前已為此項目投入了近3000萬元。
何莉莉介紹,目前公司正在等待三期臨床批文,一般藥物在取得此批文后還需要2年以上的臨床試驗時間,試驗結果出來后才可申請最終的生產批文。而公司目前將精力放在獲取三期臨床批文上,沒有考慮后續(xù)工作如何進行,并且不排除出讓該項目的可能。
已經默默耕耘了6年之久,投入的研發(fā)費用也在3000萬以上,海欣股份真的會將這只“金雞”轉賣他人嗎?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面對供不應求的抗癌藥物市場,這樣的行為和自己生產銷售相比,似乎有殺雞取卵的嫌疑。而公司業(yè)績一向不佳,APDC如能順利上市銷售將為公司帶來“重生”的機會。
另一位業(yè)界人士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通常,非醫(yī)藥類企業(yè)出讓醫(yī)藥項目的目的是集中主營業(yè)務,然而海欣股份的醫(yī)藥板塊已占據很大比例,此時走收縮戰(zhàn)略似乎并不合理。不過鑒于這個項目已經投資了6年且遲遲 “不下蛋”,未來漫長的等待可能會令公司耐不住性子。
這位業(yè)界人士還提醒,藥物研發(fā)時間及生產銷售前景的不確定性較大,投資者需要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