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04 08:18:51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段煉 劉艷美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共分三大部分,一個是中央本級支出,一個是中央預備費,還有一個就是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
近期,2024年中央財政預算公布。透過這本賬,可以看到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執(zhí)行情況,也能看到2024年轉移支付的預算情況。
一般而言,考慮到未落實等因素,轉移支付的實際執(zhí)行總額會低于年初的預算總額。2023年卻是個例外——因為萬億元國債的增發(fā),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實際執(zhí)行數為10.29萬億元,比預算高出2320億元。
來到2024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部分,依舊延續(xù)10萬億元的體量。不過,相比上一年10.29萬億元的執(zhí)行數,轉移支付的預算總額略降至10.2萬億元。剔除掉兩項一次性因素,同口徑增長4.1%。
適度加力、提質增效,是今年財政政策的基調和特點。攤開中央的賬本,來看看10.2萬億元轉移支付將流向哪些區(qū)域和領域,也看看錢是如何花在刀刃上的。
新增萬億國債流向何處
去年四季度,國務院計劃增發(fā)1萬億元國債,難得地調整了中央預算。
原因是,我國多地去年遭遇暴雨、洪澇、臺風等災害,地方災后恢復重建任務較重。加之,近年來各類極端自然災害多發(fā)頻發(fā),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提出“加快恢復重建”“進一步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于是,去年10月,經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增發(fā)2023年國債10000億元。
這萬億元國債,使用分為兩批,2023年安排使用5000億元,其余5000億元結轉2024年使用。而且,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還本付息由中央承擔。
如此一來,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預算總額從100625億元增加至105625億元。根據2024年中央財政預算公布的情況,2023年轉移支付的最終執(zhí)行數為102945.19億元。
從各省份2023年獲得轉移支付的最終情況來看,相比預算額度,河北的變化最大,實際獲得轉移支付5044.05億元,比預算高出1128.79億元。
這筆增量,讓河北在轉移支付的省級排名中,罕見升至第三位,超過了湖南、湖北。
論實際執(zhí)行的增量,排在第二的是黑龍江,最終獲得轉移支付4750.77億元,比預算高出931.43億元。
河北、黑龍江的“變化”,直接將記憶拉回去年“七下八上”的汛情。先是京津冀地區(qū)的強降雨,接著是松花江流域的洪水壓力,暴雨災害直接考驗地方的防御能力。
其他執(zhí)行增量在800億元以上的,還有四川、河南、安徽,分別比預算增加892.47億元、813.33億元和812.38億元。
按照萬億元國債的安排,資金主要用于八個方面。包括:以京津冀為重點的華北地區(qū)等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區(qū)為重點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qū)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qū)和京津冀受災地區(qū)等高標準農田建設。
總體規(guī)模同口徑增長4.1%
去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按照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今年3月在經濟主題記者會上的闡釋,“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是過去幾年的趨勢,從2019年到2023年,這筆支出增長了38%。
具體到2024年的預算,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部分,表面上看,總量和占比則略有縮減——相比2023年10.29萬億元的執(zhí)行數,2024年總預算略降至10.2萬億元;占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2024年為70.58%,比2023年下降1.8個百分點。
不過,根據財政部的說明,“剔除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以及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補助資金等一次性因素后”,2024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同口徑“增長4.1%”。
圖片來源:財政部網站
今年的10.2萬億元,具體由8.92萬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7790億元專項轉移支付和5000億元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補助資金組成。
與去年相比,缺少了近5000億元的“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因為增值稅留抵退稅資金已于2023年清算完成,2024年不再安排這部分資金。
以上3個方面的資金加起來,除了1.27萬億元尚未落實到具體地區(qū)外,其他近9萬億元資金已經分配至地方。
自2015年財政部公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分地區(qū)的情況以來,四川、河南獲得的資金量一直排在數一數二的位置。
2024年,中央給四川的預算為6184.89億元,首次超6000億元;給河南的預算為5335.67億元。
另外,獲得轉移支付超4000億元的有湖南、湖北、河北、黑龍江4個省份,超3000億元的有云南、安徽、廣西等10個省份,超2000億元的有陜西、吉林、西藏等5個省份,超1000億元的有廣東、江蘇、浙江等8個省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預算提升至千億元以上,獲得轉移支付預算不足千億元的省份只剩下上海和天津。
與2023年各省份獲得的預算數相比,2024年有9個省份出現調減,與往年相比數量有所增加。其中,江蘇調減最多,相比2023年減少250.55億元,其次是北京調減201.24億元、吉林調減162.14億元,山西、遼寧、上海、廣東、天津及寧夏也各調減數十億元不等。
養(yǎng)老金轉移支付首破萬億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靠的是各個項目來支撐,確保資金流向該發(fā)力的領域。
根據《關于2024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的說明》,轉移支付的名目共分為32個領域,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再細分了54個小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財政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轉移支付為地方的教育、養(yǎng)老、醫(yī)療提供了重要支持。
圖片來源:新華社
與教育相關的資金,總額約有4085億元,比2023年增加約百億元。2024年涉及高中、學生資助的兩項資金為增長,其他包括學前、高校、教師培訓、特殊教育、城鄉(xiāng)義務教育、教師培訓、職業(yè)教育等環(huán)節(jié)的資金,則為持平。
與養(yǎng)老相關的資金,重點體現為“基本養(yǎng)老金轉移支付”。2024年該項預算數首次突破萬億元,為11160.52億元,比2023年執(zhí)行數增加1068億元,增長10.6%。
增長的原因是,2024年將繼續(xù)適度提高企業(yè)、機關事業(yè)單位退休人員養(yǎng)老金標準以及城鄉(xiāng)居民基礎養(yǎng)老金最低標準。
根據說明,基本養(yǎng)老金轉移支付的分配邏輯,與地方離退休人數掛鉤,再向地區(qū)傾斜——對中西部地區(qū)是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qū)則只給予50%的補助。
分地區(qū)看,2024年獲得轉移支付資金最多的依舊是四川,為1053.25億元,其次是遼寧(938.03億元)、湖北(766.46億元)、河南(761.41億元)、黑龍江(718.62億元)。
圖片來源:財政部網站
與醫(yī)療相關的轉移支付,共涉及金額約5500億元,其中“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補助”“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補助資金”“計劃生育轉移支付資金”繼續(xù)增加,其他項目與2023年持平。
引導財力向縣區(qū)基層傾斜
促進發(fā)展方面。城叔發(fā)現,2024年不少產業(yè)的發(fā)展專項資金都“與2023年執(zhí)行數持平”,比如普惠金融、中小企業(yè)、服務業(yè)、文化產業(yè)等。
但有一項增幅較為明顯:科技。
為了“支持央地協(xié)同重大項目”,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fā)展資金預算數,調整為60億元,比2023年執(zhí)行數增加19.5億元,同比增長48.1%。
其實,在轉移支付之外,今年中央本級科技支出也安排了3708億元,增長10%。其中基礎研究支出安排980億元,增長13.1%。
不久前,藍佛安在《求是》上發(fā)表的文章指出,“始終把科技作為重點領域優(yōu)先保障,財政投入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國家戰(zhàn)略科技任務聚焦”。
促進發(fā)展還體現在分區(qū)域的支持上。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三北工程的補助資金新增50億元,中央將撥付120億元;雄安新區(qū)獲得的補助資金新增30億元,為150億元;東北振興的專項轉移支付預算則增加10億元,為95億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補助資金為200億元,與2023年持平。
與此同時,財政部此前解釋,轉移支付要不斷完善機制,引導財力向縣區(qū)基層傾斜。2010-2023年,中央財政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從475億元增加到4107億元,年均增長18%。
可以看到,推動財力下沉,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還在增加,今年在2023年基礎上再增加355億元,增幅8.6%。
圖片來源:財政部網站
這些年,每年都在講“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進一步提出“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
藍佛安此前公開談到,過緊日子,不是捂緊錢包不花錢,而是“大錢大方、小錢小氣”,集中財力辦大事。
一方面,中央部門帶頭過緊日子,把節(jié)約下來的錢用于支持地方保障民生、促進發(fā)展。另一方面,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而轉移支付也需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記者|吳林靜
編輯|段煉 劉艷美?杜波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chuàng)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