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1 09:19:30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印度近期連續(xù)出臺限制大米和洋蔥出口的政策,意在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和遏制通脹。然而,這些措施不僅沒能有效解決印度國內的農業(yè)危機,還引發(fā)了南亞多國的洋蔥供應緊張和價格飛漲。
據新京報8月20日援引《印度快報》報道,洋蔥是印度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在印度最具政治敏感性的蔬菜,洋蔥價格飆升甚至曾導致印度政府下臺。如今關鍵的地方選舉在即,其中包括洋蔥重要產地馬哈拉施特拉邦,因此印度政府急欲限制洋蔥價格上漲帶來的政治影響。
印度尼赫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賈亞蒂·戈什對央視記者表示:“很有意思的是,洋蔥這種蔬菜在印度成為了政治晴雨表,因為洋蔥在印度飲食中的地位太關鍵了。它不僅僅是一種調味或者蔬菜,而是制作咖喱的基礎材料,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這樣。其實在過去很多選舉的時候,洋蔥價格都變成一個特別大的政治性話題。”
據環(huán)球網8月16日報道,有的時候,這些關鍵蔬菜的價格會引發(fā)政局動蕩,歷史上就有印度總理“被洋蔥趕下臺”。與此同時,據央視新聞報道,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洋蔥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加征關稅將直接影響到南亞多國。
印度農業(yè)改革的困境和挑戰(zhàn)究竟在哪里?“農業(yè)危機”為什么不斷上演?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
據央視財經報道,印度洋蔥價格對氣候高度敏感,當遭遇反季節(jié)雨季或高溫時,印度國內的產量會下降,價格則上漲。印度7月主要洋蔥產地遭遇季風降雨,導致洋蔥腐爛情況加劇,而接下來印度可能遭遇100多年來最干旱的8月,洋蔥等農作物產量將受影響,業(yè)內人士預計,未來洋蔥價格還將進一步上漲。
此前在8月11日,印度政府已經開始從庫存中釋放洋蔥。路透社報道稱,印度是全球第一大洋蔥出口國,今年上半年洋蔥出口達146萬噸,同比增長約63%。據悉,由于近期蔬菜價格整體走高,印度7月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升7.44%,創(chuàng)15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環(huán)球時報8月9日報道,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和古吉拉特邦是印度主要洋蔥產地,產量約占全國的60%。印度每年產3000萬噸左右洋蔥,年度消費洋蔥1500萬噸。印度《印刷報》報道,每個印度家庭每月至少消費5公斤洋蔥,但有太多的年份,印度人會因洋蔥“循環(huán)哭泣”:年初批發(fā)價低迷時,受傷的是農民;到11月零售價達飛漲時,就輪到消費者受傷。
據海外網8月17日援引路透社16日報道,印度通脹高企,西紅柿價格飆升4倍多。繼麥當勞、賽百味之后,在印度的漢堡王門店也宣布暫停供應西紅柿。
“我們很遺憾菜肴中沒有西紅柿”,漢堡王門店的告示牌上寫道。各家餐飲店停供西紅柿之際,印度國內正努力應對2020年1月以來最高的食品通脹率,全國的消費者都受到嚴重影響。
由于季風降雨影響農作物生產,從而使供應鏈中斷,印度的西紅柿價格飆升了450%。洋蔥、豌豆、大蒜、生姜等印度傳統(tǒng)美食中的必需品都出現(xiàn)價格上漲。為解決供應危機,印度已開始從尼泊爾進口西紅柿。
據新京報8月20日援引路透社報道,自今年以來,印度洋蔥價格持續(xù)上漲,而多個洋蔥產地降雨不均,導致近幾周內多個印度城市的洋蔥價格翻了一番。印度的洋蔥收成此前因去年干旱及今年季風雨延遲銳減,隨后的洪災更使情況雪上加霜,如今每公斤洋蔥零售價徘徊在30至60盧比(約合人民幣2.5元至5.5元)之間。兩名印度氣象部門官員8月18日告訴路透社,印度或將迎來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干旱的8月。8月前17天的季風降雨量比平均水平低了近40%。大部分地區(qū)可能會持續(xù)降雨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厄爾尼諾現(xiàn)象。
8月印度國內洋蔥價格繼續(xù)上漲,專家表示,9月價格可能會上漲更多。《經濟時報》稱,貿易商表示,除了大量劣質洋蔥外,其他蔬菜的高通脹也推動了洋蔥價格的上漲。
征收出口關稅不僅沒能遏止印度國內洋蔥價格一路飛漲,還將洋蔥危機蔓延到了南亞更多國家。印度此舉讓南亞多個國家的洋蔥價格也應聲飛漲,孟加拉國總理甚至呼吁民眾放棄食用洋蔥。
據《印度快報》報道,孟加拉國、尼泊爾、馬來西亞、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和斯里蘭卡等國依賴印度運輸。2023年4月至6月期間,印度向65個國家出口了洋蔥,其中運往孟加拉國的洋蔥數(shù)量最多,為139萬噸。除孟加拉國外,馬來西亞(107萬噸)、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0.9萬噸)、斯里蘭卡(0.8萬噸)和尼泊爾(0.39萬噸)也是印度洋蔥的前五大出口目的地。
據《印度快報》報道,印度政府的最新舉措其實已經成為一種令人習以為常的循環(huán):洋蔥價格因為天氣因素飆升,政府實施出口限制并打擊囤積行為,價格通過新收成回穩(wěn),供過于求造成價格探底,農民尋求政府協(xié)助,政府放松出口禁令,價格在天氣因素影響前先一步上漲,之后又是新的循環(huán)。
據環(huán)球時報8月9日報道,莫迪政府的兩個任期內,印度農業(yè)發(fā)展經歷幾次起落。莫迪上臺以來想要啟動改革土地法,但到現(xiàn)在也沒有實質性進展。特別是第二個任期,盡管糧食產量有所增長,2022年農產品出口創(chuàng)新高,但3項有爭議的農業(yè)改革法案在引發(fā)數(shù)萬農民長達一年多的抗議后,不得不撤回。
《印度快報》報道,2021年11月,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廢除議會2020年9月通過的《2020年農產品商貿(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年價格保證和農業(yè)服務(賦權和保護)法案》和《2020年基本商品法修正案》。這3項涉及農業(yè)改革的法案,本意是想放松國家管制,通過資本和市場促進印度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特別是通過吸引私營資本投資補足農業(yè)基礎性投入不足的短板,以此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莫迪曾稱這些改革是“印度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分水嶺”,但最終因農民持續(xù)一年多的抗議而被迫取消,這甚至成為莫迪政府遭遇的最為嚴重的執(zhí)政危機之一。路透社當時援引一些印度農業(yè)專家的話說,這3項法案被逆轉“是不幸的”,因為這樣的改革本可以給農業(yè)生產帶來新技術和投資。新德里農業(yè)分析師桑迪普·達斯認為,這對國家的現(xiàn)代化農業(yè)發(fā)展是一個打擊。按照印媒的說法,相關農業(yè)改革半途而廢,是因為“損害了農民利益”。
另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莫迪政府每年在農業(yè)部門和農民身上的開支超過6.5萬億盧比。莫迪在強調過去9年的農業(yè)成就時表示,“政府確保印度化肥價格比其他國家更便宜”。相關數(shù)據顯示,9年來印度政府的化肥補貼高達10萬億盧比。
談到印度政府農業(yè)投入大但效果有限的問題,劉宗義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癥結在于“輸血多于造血”,政府救濟性脫貧措施只是輔助的補救措施,副作用大,印度更應解決自我發(fā)展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相關專家認為,在印度,農業(yè)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生產率低下,長期“靠天吃飯”。如果政府主要依靠化肥和糧食補貼維持農民生計,無疑將給國家?guī)砭薮蟮呢斦摀?/p>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京報、環(huán)球時報、海外網、央視財經、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