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8 20:11:17
◎王軍認為,決定后續(xù)消費物價走勢的關鍵變量,是上游大宗商品價格的傳導、下游消費需求的恢復及豬肉價格走勢。整體來看,三大因素大幅推升CPI的可能性較小,CPI未來仍將維持溫和小幅上行的態(tài)勢。
◎王軍告訴每經記者,通脹中樞抬升會使宏觀經濟政策寬松的空間受到一定的擠壓和制約。盡管過去一年多上下游的價格傳導一直不算通暢,但這種壓力在國際局勢緊張導致的全球通脹背景下,國際向國內的傳導、上游向下游的傳導將不可避免。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2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fā)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介紹,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總體平穩(wěn)。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比2021年四季度環(huán)比增長1.3%。
一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溫和上漲,工業(yè)生產者價格(PPI)同比漲幅回落。具體而言,一季度CPI同比上漲1.1%,PPI同比上漲8.7%。
如何看待一季度CPI、PPI數據?后期CPI走勢如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否會傳導到下游進而導致CPI進一步上漲?中國又應該如何應對?
圍繞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進行了專訪。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 受訪者供圖
NBD:一季度CPI同比上漲1.1%,比1-2月份漲幅略有擴大。其中,3月份CPI同比上漲1.5%,漲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您如何評價一季度的CPI數據?
王軍:影響3月CPI走高的主要有兩大因素:
一方面,除鮮菜價格上漲17.2%、漲幅較大以外,蛋類、鮮果、水產品和糧食價格基本屬于溫和上漲,而豬肉價格仍處在深度調整中,同比下降41.4%,拖累畜肉類及食品價格下行;
另一方面,油價持續(xù)高位帶動了交通通信類價格上漲5.8%。
二者對沖之下,上游原油等商品漲價帶來的輸入性因素占據了主導地位。
當前我國的通脹形勢仍然呈現消費品價格上漲溫和、工業(yè)品價格高位波動的結構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具體表現:
一是下游消費品物價受總需求收縮和部分城市封閉式管理制約,仍處于低位,特別是畜肉類價格持續(xù)下跌,盡管下半年可能會受豬肉價格見底反彈影響,CPI運行中樞略有上行,但總體溫和,不構成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特別是剔除掉能源和食品價格之后的核心通脹指標仍較為低迷;
二是在穩(wěn)增長、穩(wěn)地產以及擴大基建投資的政策驅動下,上游工業(yè)品如鋼材、水泥、有色、煤炭等品種出現上漲;
三是俄烏危機對商品供給及供給預期產生直接影響,以能源、農產品和部分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上漲,這給我國帶來了較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NBD:近期受到復雜國際環(huán)境以及國內多地散發(fā)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在近期多地實施疫情管控之下,您認為后期的CPI走勢如何?是否可能面臨“滯脹”風險?
王軍:決定后續(xù)消費物價走勢的關鍵變量,是上游大宗商品價格的傳導、下游消費需求的恢復及豬肉價格走勢。整體來看,三大因素大幅推升CPI的可能性較小,CPI未來仍將維持溫和小幅上行的態(tài)勢。
風險因素在于,如果未來消費出現較快恢復、油價繼續(xù)大幅上行,再疊加受疫情影響的蔬菜和水果等價格走高、豬肉基數下行及運輸成本抬升等因素,則CPI有可能在“豬油共振”下快速走高。
我認為中國經濟自2021年以來,一定程度上存在總需求低迷與總供給收縮并存導致的類“滯脹”風險,今年在內部三重壓力和外部輸入性通脹的共同作用下,這種可能性有所加大。
NBD:一季度,全國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8.7%。其中,3月份同比上漲8.3%,漲幅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環(huán)比上漲1.1%。您如何看待一季度的PPI數據?
王軍: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及去年同期基數等因素影響,PPI同比漲幅繼續(xù)小幅回落至8.3%,環(huán)比則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其中,燃料動力類價格同比上漲30.9%,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價格同比上漲15.6%;環(huán)比分別上漲3.9%和2.1%。
3月CPI上行和PPI下行使得兩者的剪刀差繼續(xù)收斂至6.8%,這意味著中下游企業(yè)的利潤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俄烏危機仍未緩解,未來仍將對商品供給及供給預期產生直接影響,以能源、農產品和部分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可能在高位震蕩,這將給我國帶來較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NBD:您也提到,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可能在高位震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否會傳導到下游進而導致CPI上漲?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王軍:通脹中樞抬升會使宏觀經濟政策寬松的空間受到一定的擠壓和制約。盡管過去一年多上下游的價格傳導一直不暢,但這種壓力在國際局勢緊張導致的全球通脹背景下,國際向國內的傳導、上游向下游的傳導將不可避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終端產品的通脹也會逐步加劇。
其結果將是推高今年的CPI漲幅,并對貨幣政策形成掣肘。但就短期而言,仍有必要盡快降準降息,提供充裕的流動性,以給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減輕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fā)展。
面對結構性通脹及輸入性通脹壓力,我國應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繼續(xù)實施好“保供穩(wěn)價”各項措施,必要時及時動用國家儲備穩(wěn)定國內價格。與此同時,要避免出臺易造成物價上漲的政策,如避免“雙碳”限產政策再度加碼。
其次,要采取新技術手段緩解大宗商品的輸入性價格上漲壓力,如健全重要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循環(huán)利用效率等。
再次,要繼續(xù)加大力度、采取直接現金補貼等更有效方式,有針對性地實施必要的價格聯動機制并進行合理引導,疏通價格傳導渠道,紓困廣大中小制造業(yè)企業(yè),降低其經營成本,助其度過內外部沖擊的難關。
此外,還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jiān)管,強化外部沖擊的處置與應對工作,有效引導市場預期,防范國內外金融市場共振風險。要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防止運輸環(huán)節(jié)價格過度上漲,避免投資者對大宗商品及相關投資品的非理性投機。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