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12 17:22:12
◎中信證券分析表示,根據調研了解到存續(xù)雪球產品的密集敲入區(qū)間依然低于當前股指期貨點位,因此雪球仍處于越跌越買的狀態(tài),并不是近期股指調整的主導因素。
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編輯 何劍嶺
圖片來源: 攝圖網_300323186
3月11日,恒生科技指數跳空大幅低開,早盤一度跌近9%,截至收盤跌幅縮窄至4.28%,再創(chuàng)階段性新低。與此同時,市場有傳聞稱“今天雪球爆炸了,我們公司和恒生科技指數掛鉤的雪球,一天的敲入量超過了之前歷史的總和,今年三月份以前的雪球在今天全部敲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實,每逢市場跌幅較大時,就會有“雪球產品集中達到敲入位置,開始拋售股票,引發(fā)市場踩踏”的聲音。比如前期圍繞“中證500雪球產品集中敲入導致踩踏”的聲音還在耳畔,只是這次輪到了恒生科技指數。但實際上,前述被傳“爆了”的雪球產品,掛鉤標的為恒生科技指數,規(guī)模并不大。
雪球對沖盤行為是否能造成大規(guī)模股指拋壓,首先得看雪球有多大的規(guī)模。記者從多方面了解到,雪球市場規(guī)模很難獲得精確的數據,市場普遍預計,雪球的規(guī)模略超千億級別。
比如興業(yè)研究大類資產配置團隊預計,2021年一季度末,收益憑證類雪球產品規(guī)模約720億元;資管類雪球產品規(guī)模約773億元,合計1500億元左右。此外,信達金工團隊在去年8月也測算,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雪球類產品的存續(xù)規(guī)模應為1300億至1500億之間。
雖然尚不清楚雪球產品最新的規(guī)模情況,但國信證券近日發(fā)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拉長時間來看,所謂“雪球產品”發(fā)行的實質性縮量是在去年8月以來監(jiān)管趨嚴后開始的:先是從券商強化“雪球產品”風險管理,到券商資管投資“雪球產品”的凈值紅線,再到信托公司、個人投資者的相關限制。當時正值“雪球產品”發(fā)行高峰,經歷過一輪下降后,現在的規(guī)模只少不增。
“今年2月底滬深兩市A股總市值、流通市值分別在80、70萬億左右,按照證監(jiān)會的統(tǒng)計,去年12月滬深股市股票成交金額、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25.9萬億和1.12萬億,很難想象千億規(guī)模的雪球產品就能導致開年寬基指數出現如此的走勢。”上述研究報告進一步指出。
此外,中信證券也有分析表示,針對中證500快速調整,市場一度擔憂或是雪球產品因敲入而大幅減倉,但根據調研了解到存續(xù)雪球產品的密集敲入區(qū)間依然低于當前股指期貨點位,因此雪球仍處于越跌越買的狀態(tài),并不是近期股指調整的主導因素。申萬宏源證券同樣稱,不宜高估雪球的負反饋效應。
雪球產品是資管新規(guī)后,證券公司推出的創(chuàng)新產品。雪球結構產品是承受敲入風險、獲得遠高于無風險回報的產品。雪球結構產品底層為結構化券商收益憑證(發(fā)行方式更多樣,比如私募、信托、理財產品等),除了票息外附帶敲入、敲出條款,其本質是投資者向券商賣出帶障礙價格的看跌期權。
2021年上半年雪球產品成為網紅爆款,之所以備受關注,最主要還是因為雪球結構產品在敲出、未敲入未敲出、敲入后再敲出這三種情況下,產品都會獲利,只有發(fā)生敲入后未敲出,產品才會出現虧損。
因此,有一些機構將雪球產品宣傳成固定收益類產品,忽視了雪球產品存在的風險,比如部分證券公司分支機構在銷售底層資產為雪球結構的資管產品時,片面強調“高收益”。然而,很多投資者都不是很了解這個產品的情況,容易造成投資者盲目投資。比如前述提到恒生科技指數掛鉤的雪球產品,如果后續(xù)到期還未能敲出,投資者就可能就要蒙受大幅虧損。
去年11月,深圳證監(jiān)局指出,在銷售涉及“雪球”結構的資管產品過程中,各資管公司應當:一是嚴格落實適當性要求,審慎評估投資者風險偏好,充分揭示產品結構及潛在風險,確保投資者風險承擔能力與產品風險等級相匹配;二是持續(xù)加強銷售行為管控,嚴禁使用“保本”“穩(wěn)賺”等詞匯誘導投資者購買或片面強調收益,慎用“最高”“最佳”“最強”等表述,并加強銷售人員規(guī)范培訓;三是規(guī)范銷售文件審查,統(tǒng)一制作并認真審核宣傳推介材料、信息披露文件以及其他相關文件,確保對外披露的文件均經過合規(guī)審查并集中存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