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12 10:04:26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積極的財政政策”“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連續(xù)幾年,這兩組詞多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xù)。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今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政策取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怎樣提升效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又怎樣靈活適度?《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作為知名學者,劉尚希曾提到,在國際大環(huán)境、宏觀環(huán)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要構建新的確定性,當前的核心問題是政策,并用改革的辦法來實施。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劉尚希表示,要實現積極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首先要統(tǒng)籌財政資源;另外,要把財政的錢花好,結構上要優(yōu)化,要有重點,有輕重緩急。貨幣政策首先要保證全國總量上以及各個領域、各個地方流動性相對充裕;其次要考慮如何促進融資成本的降低,應當把握住一些時間窗口,及時降息。
穩(wěn)預期是當前“穩(wěn)”的核心
NBD:今年我國的GDP增長目標設定為5.5%左右,低于去年目標。您如何判斷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
劉尚希:去年的經濟增長應當說超出了預期,今年的經濟運行預計也會面臨不少困難。從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開始,經濟下行態(tài)勢比較明顯,主要是遇到了內外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同頻共振,疊加相關政策的不完善,這種下行態(tài)勢會延續(xù)到2022年。
2020年中國GDP總量排名全球第二,經濟增長超出預期
所以今年尤其是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特別是俄烏局勢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也會轉化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尤其是能源價格等方面。這些新的不確定性因素現在還在不斷演變,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要穩(wěn)中求進,“穩(wěn)”實際上就是要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就是要穩(wěn)增長。
“穩(wěn)”首先是穩(wěn)就業(yè),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涉及老百姓的收入預期以及內需,如果失業(yè)人口增加,收入減少,內需會更加不足,這樣就可能導致經濟進一步下滑。所以現在要穩(wěn)住需求,避免進一步收縮,同時還要防范供給沖擊。由于俄烏局勢的演變,國際供應鏈、初級產品的供應保障等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如何化解這些供給沖擊也是今年要面對的挑戰(zhàn)。
更重要的是穩(wěn)預期,只有穩(wěn)預期才能穩(wěn)增長,也就能穩(wěn)就業(yè)。如果預期穩(wěn)不住,其他各項政策落地可能都會打折扣。
怎么穩(wěn)預期?首先,要繼續(xù)改善營商環(huán)境,通過改善營商環(huán)境去引導預期,改善預期。微觀層面,比如不斷簡化政府部門辦事流程,近年來數字技術對政務效率的提升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宏觀層面,要構建市場主體長期的信心,這涉及輿論環(huán)境,比如輿論環(huán)境對民營經濟的影響就非常重要。中央反復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怎樣讓“兩個毫不動搖”轉化為具體的政策措施更為重要。因為只有穩(wěn)住了民營經濟,才能穩(wěn)住經濟大盤。
穩(wěn)預期還要針對不同群體分類施策,比如農民、農民工、投資者、消費者、經營者、中小微企業(yè)、個體工商戶等,他們的預期是不一樣的。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政策措施,打通一些經濟循環(huán)中的堵點、卡點、痛點。只有大家感受到了政府的行動所帶來的實際效果,信心才會一步步增強,有了信心,各項政策才可能真正落地產生實效。
比如,政府推出貨幣擴張的政策,市場信心是市場主體跟進的一個前提條件,在預期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市場主體信心不足,就會等待觀望,甚至可能停擺,退出市場。這樣,政府的相關政策就難以產生實際帶動效應,可能會陷入孤掌難鳴的困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穩(wěn)預期是至關重要的,是當前“穩(wěn)”的核心。
政策可預期是穩(wěn)健的基本內涵
NBD: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工作要堅持穩(wěn)字當頭、穩(wěn)中求進。今年為何要反復強調“穩(wěn)”?
劉尚希:這個“穩(wěn)”實際上是有針對性的,因為我們的經濟不穩(wěn),所以就要穩(wěn)經濟,而將穩(wěn)中求進作為工作的總方針是對政府而言的。
去年有一些政策出發(fā)點很好,但有些部門、有些地方具體操作上有點急于求成了,這帶來的就是“不穩(wěn)”,對不同行業(y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像“雙減”“雙控”等,實際上在這些領域一些政策的適度把握上還有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而真正要實現適度的分層把控,首先要穩(wěn)字當頭,不能急躁冒進,更不能急于求成。
凡是在“穩(wěn)”字上出現了偏差,著急定指標,甚至層層加碼,反而適得其反。
因此,當前特別強調“穩(wěn)”是非常正確的,也需要反復去提醒。不同部門在制定政策時,都要評估政策是有利于“穩(wěn)”還是有可能帶來不穩(wěn)。這個“穩(wěn)”是動態(tài)的、是變化的,沒有機械的“穩(wěn)”的概念,所以都要根據當前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采取相應措施來注入更大的確定性,進而實現“穩(wěn)”。
NBD:今年報告提出,宏觀政策要穩(wěn)健有效,而去年提出的是“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您怎樣看待這一措辭的轉變?
劉尚希:精準和穩(wěn)健其實都重要,精準強調的是政策效果,如果不精準,政策的有效性會打折扣;穩(wěn)健是說政策不能總變,要可預期,這是強調穩(wěn)健的基本內涵,只有政策可預期,才可能去引導預期,改善預期。
“穩(wěn)健”對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到可預期?就是不能搞突然襲擊式的政策,政策出臺要和市場、社會有效溝通,這點極其重要。
只要這個政策是可預期的,市場主體自然會做出積極反應,如果政策不斷變化,市場主體無法預期,不知所措,其行為可能就會收縮,進而引發(fā)投資、創(chuàng)新、研發(fā)、消費等一系列行為的收縮,這最終會導致經濟收縮。
所以,在高度不確定性的宏觀環(huán)境下,政策的不可預期有時會產生蝴蝶效應,看起來動作很微小,但通過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放大后,可能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因此,“穩(wěn)健”在當前改善預期、引導預期當中很重要。
要盡力發(fā)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
NBD:您曾提到,在國際大環(huán)境、宏觀環(huán)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要構建新的確定性,核心的問題是政策。今年報告明確,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xù)性,增強有效性。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xù)。您能否具體解讀一下?
劉尚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財政政策要積極,積極財政政策要擴張,就要實現積極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
怎么來實現乘數效應?首先從財政自身來說,要統(tǒng)籌財政資源,包括流量和存量的各種資產和資源。比如當前財政支出規(guī)模超過24萬億,這些資金怎樣統(tǒng)籌使用、有效配置,對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
近年來財政支出增長較大,要做到統(tǒng)籌使用、有效配置
其次,結構上要優(yōu)化,同樣的要素,結構不同,發(fā)揮出的功能效果就不同。財政支出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地方、各個層級,所謂結構優(yōu)化就是支出要有重點,有輕重緩急。
當前,一些剛性支出是必須要保障的,比如地方的“三保”。此外,專項債怎樣及時落地變成實物工作量,帶動社會投資、民間投資跟進,也需要及時謀劃,這都涉及結構問題。
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精準有效,要有撬動擴大的效果,必須在上述幾方面做到位。但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并不是說這些都做到位了,財政政策的效果就能發(fā)揮出來。
財政政策的效果最終體現在經濟上,也就是其乘數效應,它能不能帶動其他的投資、消費,產生連鎖反應,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產生杠桿效應。杠桿效應越大,說明財政政策效果越好。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政策要盡力發(fā)揮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樣才能通過幾萬億的政府投資去撬動更多的投資,再通過財政的公共服務、公共消費來帶動老百姓的消費。如果沒有這種杠桿效應,穩(wěn)定經濟穩(wěn)定就業(yè)就非常困難。
還有一個條件——預期要改善,預期是產生乘數效應的必要充分條件,否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大抵會打折扣。
所以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是一個系統(tǒng)問題,不是財政部門預算資金安排好了就會產生效果,而是需要各個方面協(xié)同。
當然,收入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也有不少措施。報告也提出,今年要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并舉。并公布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NBD:您剛剛也提到,今年要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您如何理解這個“組合式”?
劉尚希:“組合式”是一個新提法,就是階段性政策和改革性、制度性安排結合起來,階段性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的,改革性、制度性的安排就是長期發(fā)揮作用的,也就是短期和長期相結合。
減稅降費要完善稅制、費制,同時要完善相關政策,既要在稅制要素上做文章,更要從稅制整體上想辦法??傊?,時間上,短期和長期要結合起來;體制上,要素和整體要結合起來,稅率和稅基結合起來,來進行組合式的減稅降費。
應把握時間窗口及時降息
NBD:報告還提到,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您認為要怎樣靈活適度?
劉尚希:貨幣政策更多還是要從總量上去考慮,保持流動性充裕。當前,一些行業(yè)、一些領域出現局部的流動性緊張,這與貨幣政策“時度效”把握出現偏差有關。
貨幣政策首先要保證全國總量以及各領域、各地方流動性相對充裕,包括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對地方政府運行、對企業(yè)經營而言,流動性就像空氣,空氣不足就會憋悶,時間長了甚至有生命危險。一個企業(yè)可能一直經營很好,但流動性問題可能會把它憋死,這樣的案例很多。當前,流動性充裕要求越來越高,更多要從總量上去考慮。
其次,貨幣政策要考慮如何促進融資成本降低。當前,降低利率是具備條件的。盡管美國的貨幣政策可能有收縮跡象,但是美國貨幣政策的收縮說的多、做的少,在當前世界經濟更加不確定的形勢下,美國可能不一定會真的收縮。即使它收縮,對我們而言,現在也有條件進一步降息。
現在人民幣資產在全球已成為避險保值資產。這意味著資金流向中國,我們不用擔心美國升息了,資金會流出,進而導致人民幣貶值。此外,中國疫情防控較好,各方面也比較穩(wěn)定,是有條件實施降息政策的。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住時間窗口,及時降息。相對于超過200萬億的貸款存量,如果降一個百分點,減少的融資成本就是2萬億,這比減稅降費帶來的效果更好,更具有普惠性。
1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已超200萬億元
當然,降息也要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目前,息差收入成為金融機構的主要收入,說明他們的收入來源尚未實現多元化,經營能力不強,國際競爭力較弱。我認為還是要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這樣貨幣政策的傳導才有良好的體制基礎,政策傳導效率才能提升。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實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不僅僅是在貨幣政策上“松與緊”問題,還涉及金融改革問題,改革不僅有利于當前,更有利于長遠。
當然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有其體制基礎,改革的空間都很大,所以我們要把政策的實施和改革結合起來,用改革的辦法去實施當前宏觀政策,這樣就能把短期和長期有效地結合起來。
要強化對制造業(yè)的投資
NBD: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yè)、個體工商戶、制造業(yè)、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強調對“制造業(yè)、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您認為這是出于何種考慮?
劉尚希:之所以特別提到制造業(yè),是因為制造業(yè)這些年收縮比較快,而且制造業(yè)的投資也不太景氣,所以現在要強化制造業(yè)的投資。
我國工業(yè)化到了中后期,但是我們的工業(yè)化水平還在進一步提升,制造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對一個大國而言是基礎。因此,制造業(yè)過快收縮本身就是一個風險。
正因為如此,才強調針對制造業(yè)減稅降費,實際上過去我們已經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目前對制造業(yè)企業(yè)的研發(fā)費用加計扣除已經全部達到100%,對于制造業(yè)里的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企業(yè),政府也采取了專門的措施來扶持。今年政策效果可能會進一步顯現。
但是從未來趨勢和國際競爭來看,我國制造業(yè)還需要和數字化緊密結合,過去講的是工業(yè)化、信息化相融合,現在要工業(yè)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相結合,讓傳統(tǒng)工業(yè)插上數字化、智能化的翅膀,提升競爭力和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國經濟的底盤穩(wěn)住。
NBD: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三重壓力。今年我們要如何化解這些壓力,實現經濟穩(wěn)增長?
劉尚希:我認為化解三重壓力,首先要把這三重壓力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因為它們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
首先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相互影響,因為供需本是互動的,二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即需求促進供給,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進而促進經濟增長,這叫做正反饋。但也可能是惡性循環(huán),即需求收縮,供給就會減慢甚至萎縮,供給受到沖擊之后收縮,需求會進一步收縮,進而導致經濟下滑,這叫做負反饋。一旦形成負反饋就非常危險。強調“穩(wěn)”,就是要防止出現負反饋。
另外,與供需互動機制相聯系的是預期,如果預期不穩(wěn),再疊加需求和供給困難,經濟形勢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所以三者是一個整體,要整體考慮。
當然,三者也有主次。有人認為要從需求入手,有人認為從供給入手,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預期,預期轉弱必須扭轉。在邊際上,如果預期有所改善,需求收縮就會得到遏制,供給沖擊就會得到緩解,供需之間的良性互動就會逐漸形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整體的把握還是要回到穩(wěn)預期上來。
記者手記丨穩(wěn)住預期才能順利“爬坡過坎”
今年我國的經濟形勢面臨不少困難。全球疫情仍在持續(xù),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huán)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三重壓力。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綜合研判國內外形勢,今年我國發(fā)展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
在這樣的情況下,穩(wěn)預期顯得更為重要。越是困難越是要堅定信心、越要真抓實干。
但穩(wěn)預期不能只是空喊口號,還是要落實到政策上。積極的財政政策方面,要統(tǒng)籌運用好財政資源,盡力發(fā)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方面,要保證全國總量以及各領域、各地方流動性相對充裕,同時也要考慮如何進一步促進融資成本降低,給廣大市場主體更多的空間。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穩(wěn)住預期,穩(wěn)住經濟大盤,才能順利地爬過“坡”,越過“坎”。
記者:張蕊
編輯:陳星
視覺:陳冠宇
排版:陳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