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jīng)濟新聞 2021-06-14 21:33:04
每經(jīng)編輯 程鵬
據(jù)新華社客戶端6月14日晚消息,有“楊百萬”“中國第一股民”之稱的楊懷定逝世,享年71歲。新中國證券史上這段關于“楊百萬”的傳奇畫上了句號。
數(shù)月前,長期患有糖尿病的楊懷定因并發(fā)癥入院搶救,6月13日凌晨去世。“他生前說,自己已經(jīng)轟轟烈烈活得很精彩了,離開時不想打擾大家。”其子楊鈺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晚輩,自己也希望遵照父親意愿,讓其安靜離開。
時勢造英雄。30年的資本市場發(fā)展之路造就了許許多多時代的弄潮兒。楊百萬就是其中之一。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倉庫保管員,變成A股市場的超級大戶。“楊百萬”被認為是中國股市最醒目的“傳奇”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末參與國庫券的買賣致富,后轉戰(zhàn)A股成“股神”。他號稱中國散戶第一人,體驗了改革開放后第一代股民的所有悲喜。
圖片來源:視頻采訪截圖
被稱為“中國第一股民”
楊懷定1950年生,祖籍江蘇鎮(zhèn)江,原是上海鐵合金廠職工。1988年春,國庫券轉讓從7座城市開始試點,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開,還出現(xiàn)了異地差價。他憑借買賣國庫券贏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楊懷定此后成為上海灘第一批證券投資大戶,股票市場上熾手可熱的風云人物,因為炒股盈利超過一百萬,人稱“楊百萬”,更被一些媒體稱作“中國第一股民”。據(jù)中國證券報,而他則自稱“散戶工會小組長”。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最早親歷者、實踐者以及見證者,“楊百萬”在證券市場擁有許多“第一”:第一個從事大宗國庫券異地交易的個人,第一個到中國人民銀行咨詢證券的個人,第一個從保安公司聘請保鏢的個人,第一個主動到稅務部門咨詢交稅政策,第一個聘請私人律師,第一個與證券公司對簿公堂,也是第一個作為個人投資者被聘為大學教授的人。
他的故事曾被包括美國《時代雜志》、《新聞周刊》等在內(nèi)的世界各地媒體廣為報道,成為世界輿論關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一個重要話題。作為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之一的“著名散戶”,這個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風風雨雨仍然活躍在市場上的“不倒翁”,他已成為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和證券市場發(fā)展歷史時繞不過去的“象征性人物”。1998年,楊百萬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評選為“改革開放20年20人”之一。
從2萬到100萬,投資國庫券一戰(zhàn)成名
據(jù)《財經(jīng)雜志》,1988年,楊懷定從工廠辭職。在家待業(yè)階段,他翻閱了很多報紙,在眾多資訊中,發(fā)現(xiàn)了國債投資的機遇。1988年4月21日開始,國家開放了國庫券交易。楊懷定認為這是一個投資機會,決定買入國庫券。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1985年期的國庫券開盤價104元,利率15%。楊懷定帶了2萬元,如果全部用來買國庫券,一年的利息是3000元。如果存銀行,利率5.4%,一年利息僅1080元。于是他果斷決定2萬元全部投資國庫券。國庫券賬面價格有漲有跌,買進后,他內(nèi)心忐忑,下午就迫不及待去交易所看行情,發(fā)現(xiàn)漲到了112元,于是他趕緊賣出,賺的錢比一年的工資還要多。值得一提的是他辭職前每月工資68元,一年也就800多元,而這工資年收入在當時已經(jīng)算不錯了。
天生有商業(yè)頭腦的楊懷定想道:以104元買進的國庫券,只要能以112元的價格賣出去,不就穩(wěn)賺了?楊懷定表示,和普通商品一樣,只要存在價差,就能夠用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方式來賺錢。
楊懷定立即著手查詢資料,發(fā)現(xiàn)安徽合肥當日的國庫券開盤價94元,收盤價98元,顯著低于上海的國庫券價格。于是他連夜去合肥,利用價差,2萬元的本金變成了2.2萬元。于是利用這個方法,楊百萬成功將業(yè)務拓展到了合肥、河南等地,把國庫券不斷地搬到上海。
光是合肥,楊懷定去了接近八十次。當時個人異地取款十分困難,他只好用箱子裝著幾十公斤的現(xiàn)金或者國庫券往返兩地??紤]到安全問題,楊懷定專門請警察荷槍實彈來保護自己,引來《解放日報》刊登消息:上海出現(xiàn)第一例私人聘請公安人員當保安事件。解決了困擾在心中的安全問題,楊懷定買賣國庫券的腳步更加輕快。
然而此時的楊懷定內(nèi)心仍不踏實,他主動跑到稅務局咨詢買賣國庫券是否要交稅。根據(jù)相關條例,國庫券是免稅的,稅務局的工作人員據(jù)此認為楊懷定不需要為買賣國庫券的收入交稅,并且表揚了他主動報稅的行為。經(jīng)過此事,楊懷定的心中再無顧慮,全身心地投入到買賣國庫券的事業(yè)中。
從1988年4月到1989年,楊懷定賺了100多萬元,“楊百萬”從此聲名在外。
收益率降低,轉身投資股票
1989年,他看到一篇文章說,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銀行把幾十年的盈利都貼進去了,處于虧損的邊緣。他感覺到這是利率即將下調(diào)的信號,決定拋掉國庫券,買進股票。
在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撈到第一桶金的楊百萬開始轉戰(zhàn)股票市場。當時上海的股票市場非常低迷,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個新興的概念,但是楊百萬以90元的價格買進了面值100元的電真空,轉手就賺了十倍。
真正令楊百萬一炮而紅的正是1993年的上證市場,當時的整個市場氣氛非常激烈,滬指更是從400點一路上漲至1500點,很多人都說這些大盤畢竟會漲到1800點,但是楊百萬不這么認為,同時還勸告各大散戶不要沖動,但是沒有人聽見他的話,紛紛聽從那些股評家的大漲預言,最終大盤暴跌至1000點以下,而楊懷定早在1500點的時候就已經(jīng)拋售完畢。這一次“股神”的名號響徹全國。
楊百萬這個名字已成為一種象征
據(jù)中國證券報此前報道,楊百萬是個普通人,是不平凡的時代成就了他,而他也幸運地成為這個不平凡時代的某種象征。有些人,特別是一些陷入誤區(qū)的散戶朋友不斷追究楊百萬現(xiàn)在究竟身價幾何,是否外號應改成“楊千萬”、“楊上億”了,或者猜測他是不是在某個股票上栽了跟頭,虧損嚴重,身價縮水。記者認為這些都是不重要的。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我們回顧歷史,關注的不是一個人之成敗榮辱。重要的是,“楊百萬”三個字已經(jīng)成為一個歷史轉折時代的象征與縮影。而這一時代轉折對于國家民族之未來、對于十幾億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和希望,意義重大。
對于這個問題,楊百萬曾經(jīng)回答記者說:我到底有多少錢?肯定超過百萬。但我不會說,反正這輩子夠花了。他強調(diào)說:不管我賺了多少錢,我還是叫楊百萬。這不是我自己叫出來的,這是廣大散戶股民賦予我的名字,也是那個時代的國家領導人叫出來的。哪怕有了一個億,我還是“楊百萬”。
楊百萬知道自己這個外號的意義。“楊百萬”并不只是表示個人的財富和身價,其中有更深的紀念與象征的價值。
除了時代賦予的機遇之外,楊百萬取得成功并保持不敗,也有其個人素質(zhì)方面的因素,據(jù)記者觀察,他極其勤奮,努力學習,特別是始終保持著清醒和理性。名滿天下而不失平常心,這是他的難能可貴之處。他說,他經(jīng)歷市場近二十年,從不參與坐莊,始終保持一個散戶的本色。
雖然近年來他行事低調(diào),不再頻繁地在報刊上寫文章指點江山,也很少接受記者采訪,但在這兩年股市大起大落中,他總是選擇在一些重要的轉折點上向散戶發(fā)出提醒和警告。他說,他現(xiàn)在的工作之一就是為散戶站崗放哨,這是他回饋市場的一種方式。他多次向記者表示,他愿意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市場上宣傳、培養(yǎng)成熟理性的投資理念,為支持市場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略盡綿薄之力。他說,經(jīng)過了那么多的風風雨雨之后,自己已經(jīng)完成了從一個投機者到理性的投資者的蛻變。
另據(jù)新華社,“股市是沒有圍墻的社會財經(jīng)大學,只有留級和重讀,永遠沒有畢業(yè)生。”楊懷定在其著作《要做股市贏家》的序言中寫道。
這位新中國最早的職業(yè)投資人曾說,對于他而言炒股已經(jīng)不是一種生存需要,不是職業(yè),所以他從來沒有過退休的打算。如今,這位傳奇人物悄然離世,實現(xiàn)了他將股市投資作為“一生事業(yè)”的夢想。
楊百萬的經(jīng)歷,值得投資者們揣摩。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每日經(jīng)濟新聞綜合自新華社客戶端、中國證券報、《財經(jīng)雜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jīng)《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