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提前預警61秒,城市還該做些什么?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8 21:30:03

預警,是用技術從地震手里為人們搶逃生時間。但要達到減災效果,讓預警及時響起,只是第一步。如何讓人們用好這個“黃金秒數”,涉及到科普教育、演練優(yōu)化、甚至相關硬件設施建設,以及整座城市對避震重要性的理解等等。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朱玫潔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長寧縣發(fā)生6.0級地震,川渝地區(qū)多地有震感。

距震中300公里左右的成都市區(qū)居民,面對地震向來“淡定”,不過昨晚卻被一陣劃破夜空的倒計時和警報聲搞懵了頭腦。

這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fā)的ICL(Institute of Care-life)地震預警系統,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提前幾秒至幾十秒自動發(fā)出預警警報,提醒民眾及時避險。

通俗來講,有了它,若是遇到大地震,低樓層的居民可能因此撿條命,高樓層的也有機會去廁所躲著,盡量減少傷亡。

不過面對突然而來的讀秒,成都市民顯得有些茫然。

10,9,8,7,6,5,4,3,2,1……這是地震要來了的意思嗎?如果是地震,我這里安全嗎?我該干些什么?要不要避難?可以往哪里跑?

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后,其實是在拷問一座城市的防震減災工作。

打通“最后一公里”

按照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的說法,這次地震預警系統主要有4種方式通知市民:

一是擴音喇叭進行地震預警。而且,在安裝了地震預警裝置的高層建筑中,電梯接收到預警信號后,會自動??吭诟浇鼧菍樱奖汶娞堇锏娜吮M快疏散。

二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四川省有線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授權開通的區(qū)域內,為內置了地震預警服務的電視推出了地震預警功能。

另外兩種方式是,手機和專用預警終端。

地震預警并不新鮮。王暾表示,此次宜賓地震是地震預警網做的第53次地震預警工作,是正常的技術行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fā)生7.0級地震,地震預警網為雅安市和成都市分別提供了5秒、28秒的預警時間;2014年11月22日,四川甘孜康定縣發(fā)生6.3級地震,為康定縣和成都市分別提供了7秒、53秒預警時間;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為汶川縣和成都市提供了54秒和71秒的預警時間。

距離震中越遠,獲得的預警時間越長。這一次,宜賓地區(qū)提前10秒收到地震預警信息,成都市區(qū)的預警時間比震感提前了61秒。

刷新大家對地震預警認識的,是這張地震預警網布下的“預警裝置”。目前,成都市已有180所學校、110個社區(qū)啟用了地震預警,昨晚長寧地震,通過社區(qū)廣播、手機、電視等多種途徑,及時發(fā)出了預警信息。

尤其是出現在成都的“大喇叭”。昨晚,樓頂建有地震預警“大喇叭”的社區(qū),通過61秒倒計時,向市民預告了地震的來臨。

王暾告訴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如果你所在的地區(qū)沒有安裝預警服務器,那還是收不到預警信號。”

想要更好實現預警信息的傳遞,打通地震預警的“最后一公里”,這次露臉的“大喇叭”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響徹夜空的警報聲,讓地震預警第一時間被周圍的市民所接收。

其次是電視地震預警。這次地震中,不少市民家中的電視屏幕上彈出了“四川長寧正發(fā)生5.8級左右地震……地震橫波還有50秒到達!”的字樣。

圖據網絡

用好“黃金秒數”

“不要小看這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在王暾看來,地震預警有著告知、逃生、避險、安定人心的作用。

“安定人心就是說,我家的樓房晃動了,但是預警提前告知說烈度只有四度左右,就不用擔心。如果是強震,更是每一秒鐘都意味著傷亡的減少”。

理論上,5秒可以讓人從平房疏散到空曠地帶,10秒能讓樓內一二層居民疏散至樓外,20秒可以讓低層居民疏散至樓外,高層居民能就近避險。

道理很容易懂,問題是怎么做?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如果避難自救常識薄弱,預警即便響起仍會手足無措。也因此,在城市防災系統中,要與預警技術同步發(fā)展的,還有更扎實的避震減災教育。如王暾所說,最好當預警響起時,市民能形成條件反射,馬上知道該做什么。

從日本經驗來看,當地教育部門規(guī)定,每個學期學校都要開展防災演練。一些企業(yè)也會主動展開演練。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防災演練是精細化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兩位學者叢曉男、朱承亮曾在2018年5月前往日本調研,他們指出,“日本防災演練的原則是知行合一,書本上的防災知識必須要在演練中加以實踐”,緊急避難場所上均清晰印有避難逃生標志,需要在演練中需要親自走過一遍,這種演練已經達到事無巨細的程度。

而“我國防災減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普遍存在精細化程度不足的問題,導致災害應對行動缺乏可操作性,嚴重影響減災救災效果。”

叢曉男、朱承亮在《“3·11"地震后日本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展及對中國的啟示》中表示。他們建議,在明確災害應對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細節(jié)問題,細化應對流程,并通過防災減災教育演練落到實處。

王暾以學校舉例,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地震避險的通用參考策略,但也應通過演練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基于本校的地震預警避險策略。

預警,是用技術從地震手里為人們搶逃生時間。但要達到減災效果,讓預警及時響起,只是第一步。如何讓人們用好這個“黃金秒數”,涉及到科普教育、演練優(yōu)化、甚至相關硬件設施建設,以及整座城市對避震重要性的理解等等。目前來看,這仍是一個需要強化的“大工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地震 預警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