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 2019-03-04 13:19:19
“人們?yōu)榱嘶钪奂匠鞘校瑸榱松畹酶篮枚恿粲诔鞘?rdquo;—— 從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類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兩河流域起,“人”與“城”就成了孿生兄弟、形影不離。
西方有柏拉圖苦思冥想要建“幸福之城”,東方的行動派孔夫子則攜其三千弟子營構“天下大同”的人居圖景。
到了“9102”年,“啥是佩奇”折射了以城市為終點的反向春運新潮流;流浪地球索性更夸張,在末日想象中還得拖著居處所在去流浪。
有人說當代的城市得像做炒飯一樣,“什么都要有,這樣才好吃”。可是七滋八味九雜,各人中意的口味如何調協(xié)均勻、葷素得當?
今天,島妹就來說說最喜歡的一座城——成都。
從古至今,成都人都不諱言他們對生活美學的“錙銖必較”。
比如島友們熟悉的“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寫的就是古蜀創(chuàng)世紀故事。話說當年歷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朝,成都平原就得以同關中平原、黃河下游平原并列成為中國最早的三大農業(yè)文明發(fā)源地,由此戶戶耕讀傳家、盡享太平。
又比如先秦時李冰父子治水修筑都江堰,滋養(yǎng)了川西平原的沃野千里。因為都江堰,成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態(tài)城市”范本,當地人為此驕傲得緊——“天下一座都江堰,蜀人矜夸兩千載”。
都江堰寶瓶口引水口鳥瞰景色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五代后蜀主孟昶,當年在城墻上遍植芙蓉,人夸“四十里為錦繡”。在城墻上大面積栽種花卉植物本身也是中國建城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例,成都更因之得了“花園城市”的名號。
成都還坐擁著全球獨一無二的“綠色城市名片”——全民萌寵大熊貓,以及視覺上更“綠色”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世界上最長的綠道……
不過一年前,在宜居、水潤、花園、森林“古往今來”的加持外,成都又盯上了一個新的、甚至可稱是初入“全球視野”的城市建設計劃——公園城市。
成都白鷺灣濕地公園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有朋友一喜,新版天府要為公園所覆、顏值逆天?
非也。公園城市≠公園+城市。簡單說來,公園城市可理解為以人人腦海里都有的“公園形象”作為具象化的城市建設目標,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
而哪些是合格的“公園形象”?成都去年5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專門的公園城市研究院,集聚了從聯(lián)合國人居署到國內環(huán)境學、規(guī)劃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來細化標準、具化方案。
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的理解,公園城市當是“公”“園”“城”“市”四字的含義總和。
“公”代表了公共性,對應公共交往的功能,譬如過去很多漂亮的公園都被“圍”在院子里,老百姓不容易進去,而公共性就是指設施要開放給大眾,讓百姓受益;“園”泛指各種游憩境域,對應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對應人居與生活;“市”代表的則是產業(yè)經濟活動。概括下呢,公園城市,說的就是公共底板下的生態(tài)、生活和生產要面面俱到、環(huán)環(huán)達標。
成都西郊崇州市竹藝村風光 圖片來源:新華社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說得就更直接了,“公園城市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建優(yōu)良的人居環(huán)境”。
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條件下,公園城市關注的問題是什么樣的居住、工作密度更佳、更合理,城市綠地占百分比多少、交通如何組織才能更優(yōu),公共服務配置應是何種模式等。
城市誕生后,16世紀的“烏托邦”,18世紀的“理想城市”,19世紀的“田園城市”,近代的“生態(tài)城市”標榜了各個時代人們對于城市生活的最高追求。
“公園城市”同理。自去年這一概念誕生,人們就發(fā)現它并不是一個在學術史上有跡可循的專有名詞,目前更未找到相關理論研究或是系統(tǒng)實踐。換言之,“公園城市”到底什么樣,很大程度上要看這回成都、乃至中國在后續(xù)探索上所能帶給世界的“啟示”。
當然了,首創(chuàng),并不意味著不能吸納、承繼全球城市在各自建設中的專長。成都公園城市建設規(guī)劃目前就已借鑒了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魯爾綠色大都市建設、新加坡花園城市規(guī)劃、紐約2040規(guī)劃等國內、外城市在相關規(guī)劃建設中的指標體系內容。
學哪些?先看看當年這張紐約中央公園的照片:
圖片來源:攝圖網
回顧著名的紐約中央公園“由私而公”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出大型城市公園不但成為了城市的綠色地標,其普惠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屬性也塑造著平等、開放、包容、共享的城市精神特質。建設公園城市核心之處的“公”,不妨由此定調。
再來看德國魯爾地區(qū)。魯爾的各級政府、企業(yè)、機構等近年來在城市綠地發(fā)展上作了許多努力,在整個魯爾區(qū)內構建了綠色基礎設施的系統(tǒng)網絡。
比如建設以Emscher公園為核心的城市文化景觀,將Emscher城市水利系統(tǒng)改建作為基本骨架、完善城市及區(qū)域自行車系統(tǒng)以促進低碳交通……文化景觀、水利系統(tǒng)、城市交通、氣候保護,這些足以使魯爾走在歐洲綠色城市建設前列的舉措,自然也是成都可以參考并因地制宜的亮點。
目標有了,各方樣板也不缺少,關鍵是路怎么走。“公園城市”背后的諸要素如何融合,如何變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內生性系統(tǒng)、成為完整的生命體,這些“下一步”都可以說是“舉世矚目”。
就島妹目前關注到的,成都的“公園城市”這一年來已經有了實實在在的推進。
在龍泉山寶倉灣,“古驛十二景”已逐步再現;作為天府新區(qū)“生態(tài)之腎”的興隆湖,4500畝的一汪碧水微波瀾瀾——目前興隆湖執(zhí)行的是《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Ⅳ類標準,下一步將會提升到飲用水級別的Ⅲ類標準。
成都公園城市目前更添兩處“大手筆”,其一是東進戰(zhàn)略,變“兩山夾一城”的逼仄為“一山連兩翼”的寬廣,一下打破了幾千年的單中心城市格局。
另一處則是天府綠道建設。綠道規(guī)劃總長16930公里,是目前世界最大體量的綠道體系,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連接濕地、公園、綠地,“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qū)化”的建設理念,成為公園城市的最佳寫照。
成都目前的東進戰(zhàn)略
為什么要建公園城市?為什么選成都?
成都本就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將城市規(guī)劃好建設好,可以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期間,期許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fā)展理念的城市”,并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tài)價值考慮進去”。
而成都要建的公園城市具體來講也有幾個層次。
其一是實現以“公園形態(tài)”為基調的樣貌;再深一層,建設中要統(tǒng)籌生產、生活、生態(tài)三大布局,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最終呢,要成就公園城市,成都根本上要達成的任務是產業(yè)結構不斷升級,真正達成“人、城、境、業(yè)”高度和諧統(tǒng)一。
去年7月,成都公布了“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決定”,文字很長,內涵很豐富。概括說來,成都要向世界展示的公園城市主要有四個內涵特征:
“以生態(tài)文明引領的發(fā)展觀,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生態(tài)觀,突出人城境業(yè)高度和諧統(tǒng)一的大美城市形態(tài)。”
人與城,由此擴充為人、城、產。而三者之中,“人”又處于最核心的位置。
公園城市的“成都邏輯”在于其抓住了“城市的本質是提供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命脈。而這也是公園城市之于當下中國的特殊價值——其聚焦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導的是工業(yè)邏輯回歸人本邏輯,追求的是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
一句話,城市,首先當為人居。
成都的實踐還有著不一樣的世界意義。2017年7月,首屆國際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高層論壇上,聯(lián)合國人居署等國際組織發(fā)布了首批五個“國際可持續(xù)發(fā)展試點城市”——成都就是其中之一。
綠一座城,美一方人。城市要讓生活更美好,成都會給世界提供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
文/點蒼居士(紅星新聞對此文亦有貢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