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24 00:37:3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蔣佩芳 每經編輯 曾健輝
每經記者 蔣佩芳 每經編輯 曾健輝
亞馬遜的Amazon Go便利店不但開創(chuàng)了無人超市之先河,且為視覺流派的物體識別方式樹立了典型。綜合此前外界對Amazon Go的說法,亞馬遜的Amazon Go稱得上是一種新型的經營模式。
盡管Amazon Go尚未對外正式運營,但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已經相繼擠入無人便利店賽道。CIC灼識咨詢CEO樓自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無人零售是一種顛覆,只是要達到理想的技術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即拿即走技術要求高
“Amazon Go目前仍只是向亞馬遜內部員工開放,這家店就位于亞馬遜西雅圖總部大樓Day1的樓下,員工進出很方便。最初打算今年3月份前后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但計劃延遲了?!被ヂ?lián)網資深分析人士關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表示。
今年5月,關健去參觀了亞馬遜,但Amazon Go并不屬于參觀的項目,也沒有對外開放,所以僅在店門口看了看。他向記者這樣描述見到的場景:“當時是工作日晚上8點多,店內顧客很少,熟食加工的廚房員工已經下班,顧客拿手機上的app接受門口門禁機器的掃描后走入店里,購物完出門時直接走出來不用再掃碼或再使用手機。門口位置可見的貨架上面大多是零食、酒類和飲料等食品,排列得比一般超市稍微寬松些。店內角落布滿攝像頭、傳感器等,有4、5名身穿橙色羽絨服的員工負責理貨。”
根據亞馬遜的官方說法,“Amazon Go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成果,在Amazon Go內,我們應用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算法、無線射頻識別、圖像分析和感測融合等多種技術,原理類似汽車無人駕駛?!?/p>
據記者了解,Amazon Go的核心正是“即買即走”。按照關健的說法,“即買即走”的出發(fā)點是當顧客掃描app進入超市后,就不再和手機打交道,也不再像一般超市那樣,在收銀臺排隊掃描商品,不管是自己掃還是收銀員掃。實際上這項方案最難的地方在于店內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在人比較多的情況下仍然準確地識別每一個人拿了什么,買走了什么。亞馬遜之所以推遲了正式開業(yè)時間,主要困在了“店內人數上限”問題上。
關健認為,Amazon Go的產品模式是目前已知的無人店各種方案中技術難度最高的一個,也是需要顧客參與程度最低的。他表示,未來待技術成熟后,還是要面對復制和擴張的問題。因為從成本和收益考慮,僅僅局限于“亞馬遜線下零售的高科技玩具”這一概念的話,沒有太多實際意義。未來向第三方實體店復制技術方案又是一個新難點。目前看,Whole Foods給Amazon Go提供實體店復制試驗田的可能性不太大,因為Whole Foods店面面積太大,通常有四五千平方米,已經超出了便利店范疇,對設備成本與識別準確度的要求太高。
離大規(guī)模復制尚有距離
相較于Amazon Go的謹慎,國內無人便利店的玩家卻是越來越多,而早在上海出現(xiàn)首家24H無人便利店時,店內就已經擁有所謂的人臉識別安全系統(tǒng),但人臉識別實際上也是有難點的。
據記者此前了解,人臉識別在線下場景的應用比線上場景更為復雜。與在手機上使用,或實驗室場景下的內測不同,商用的真實應用場景復雜多變,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挑戰(zhàn)更大。比如,白天和晚上的光線不同,對采集的圖像質量會有影響;因為用戶體型不同,面對固定攝像頭的角度和姿勢各異,會進一步加大識別的難度。
樓自昂認為,目前國內興起來的無人便利店和Amazon Go設想的技術水平有很大的差別?!氨热鏏mazon Go要實現(xiàn)即拿即走,從技術核心和傳感器數量上都有較高的要求。Amazon Go的技術核心是計算機視覺,需要大量的傳感器和人工智能、人臉識別、貨架動態(tài)識別的技術支持。目前國內包括繽果盒子等使用的是RFID技術,也就是每一個產品上面都需要一個標簽。另外類似猩便利等使用的技術則是用戶主動掃碼,在偷盜率控制上難度較大。所以Amazon Go整體上的技術投入成本非常高?!?/p>
“國內的無人店無論是阿里的淘咖啡快閃店、蘇寧體育無人店,還是繽果盒子這類微型店,都是把機器識別這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放在出口位置的門禁上,而非店內實時跟蹤顧客。不管是用反欺詐能力不高的RFID技術,還是更原始的顧客在出口門禁機器上自助掃描商品標簽,都屬于比較初級的技術,嚴格說還不算真正意義的拿完即走的無人店?!标P健向記者指出,無人便利店的這些方案還有待在實踐中找到與中國超市環(huán)境相匹配的地方,比如超市收銀員的勞動力成本真的已經高到無法承受了嗎?”因此,巨頭做無人店更多的是屬于跟風,給新零售技術研發(fā)提供一個性感的場景,創(chuàng)業(yè)公司更多是沖著VC去的。
根據樓自昂的說法,無人便利店目前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技術方面,就是技術瓶頸市場上整合,沒有突破。因為很多技術都是掌握在各個大企業(yè)手上,但企業(yè)與企業(yè)在技術上無法實現(xiàn)共享,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就會滯后。
目前行業(yè)內資金已經很火了,資金應該是不缺了,缺的就是高精尖的技術和算法。由于太多的資金和小型玩家入場,而他們對于無人零售的發(fā)展缺乏長遠的計劃和成熟的技術支持,所以如果短期內大量案例失敗的話,未來的資金也會成為無人零售行業(yè)新的困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