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3 19:40:40
娛樂圈明星跨界做生意的不在少數(shù)。開餐館、經營酒莊、做服裝生意……“汪老板”賣的是耳機。一年過去了,自帶明星光環(huán)的FIIL耳機到底發(fā)展如何?智能硬件從來都是個看著光鮮,實則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坑”,情懷以外,不懂技術的汪峰如何做出能讓消費者因品質而買單的耳機?
每經編輯 許自然 丁舟洋
每經記者 許自然 丁舟洋
娛樂圈明星跨界做生意的不在少數(shù)。開餐館、經營酒莊、做服裝生意……“汪老板”賣的是耳機。
一年前的夏天,汪峰推出的FIIL耳機真身亮相。在去年的好聲音錄制現(xiàn)場,借鄧紫棋過生日的噱頭將“全世界首個FIIL耳機”送給她,此后汪峰把自家耳機送給學員,F(xiàn)IIL耳機趁機出了鏡頭。
鄧紫棋佩戴FIIL耳機
一年過去了,自帶明星光環(huán)的FIIL耳機到底發(fā)展如何?智能硬件從來都是個看著光鮮,實則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坑”,情懷以外,不懂技術的汪峰如何做出能讓消費者因品質而買單的耳機?
近日,每經影視(微信公眾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一次FIIL耳機的發(fā)布會上,采訪了FIIL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CEO彭錦洲。
當每經影視記者問到耳機銷量、供應鏈建設等智能硬件新產品繞不開的痛點時。彭錦洲坦言,“面對百億級的市場,我們不管賣多少,十萬只、二十萬只,其實都是個很小的數(shù)字。新產品一個月前,供應鏈也會偏點,好在我們已經知道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汪峰“個人秀”時間大大壓縮
玩音樂的玩耳機,這在業(yè)界并非汪峰開先河。
2008年,美國說唱界的領軍人物Dr.Dre找到音響界知名線材公司“魔聲”,合作推出Beats耳機。通過與Lady Gaga、賈斯汀·比伯等音樂界人氣王的合作,Beats推出特別明星合作款。Beats時尚、潮流的形象火遍全球,帶熱銷量,并最終被蘋果公司收購。
汪峰做FIIL,也是類似的思路——資本+技術+品牌營銷。于是就有了梅花天使創(chuàng)投的吳世春和青山資本張野的融資運作,和“技術派”前華為榮耀業(yè)務副總裁彭錦洲,以及汪峰的個人品牌營銷。
圖為FIIL耳機公司“峰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情況
偶像在舞臺上振臂一呼,粉絲們就沖上去買買買。這聽上去挺好。但問題是,不是每一個做耳機的音樂人都能夠復制 Dr. Dre 的成功。畢竟作為一個并非剛需的智能硬件,耳機是否能得到音樂發(fā)燒友的喜愛,明星效應不是影響他們購買的最關鍵因素。
每經影視記者在10月20日FIIL耳機的發(fā)布會上注意到,汪峰的“個人秀”時間被大幅壓縮,整體露面的次數(shù)并不多,僅僅出現(xiàn)在開頭以及結尾公布售價以及抽獎的環(huán)節(jié),其余大部分時間均由FIIL耳機CTO鄔寧代勞。
事實上,汪峰本人在此前發(fā)布會上也曾表示,希望大家有一天能不能從一個明星的IP轉化為產品或品牌的IP。對于是否開始淡化汪峰個人這一問題,彭錦洲說:“我們希望這個耳機里有汪峰的執(zhí)著、勤奮和積極的因素,但我們更多的希望大家看到FIIL時能想到高品質。”
縱觀整場發(fā)布會,每經記者發(fā)現(xiàn),誠如主題“瘋”,發(fā)布會多個環(huán)節(jié)集中強調了耳機的“好看”和“好玩”,比如心率監(jiān)測、本地存儲、全時計步、防水防塵等,“屏蔽老板電話”這一功能更是極大吸引了臺下觀眾的注意力。但相較而言,對于耳機如何“好聽”,音質品質的提升方面,發(fā)布會上卻并沒有做過多渲染。
現(xiàn)場直播戴著FIIL耳機3千米高空跳傘,成最大噱頭
銷量的理想和現(xiàn)實
回想一年前,汪峰以創(chuàng)始董事長的身份與其創(chuàng)業(yè)團隊在北京正式推出FIIL耳機新品牌并發(fā)布3款產品。據(jù)《南方周末》報道,今年7月,汪峰宣布FIIL耳機銷量達到7萬只。按照他的估計,年銷量10萬臺才能達到收支平衡。
今年FIIL銷量能否達到收支平衡點?這也是媒體最關心的問題。發(fā)布會過后,針對FIIL耳機最新銷量這一問題,彭錦洲坦稱:“作為新品牌面對幾百億的市場我們其實還很小,不管賣多少,十萬、二十萬其實都是一個很小的數(shù)字。我們更希望作為一個新進的品牌能夠把產品做好,讓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更喜歡,這才是我們更認同的一點。”
對于耳機這種使用過了才會買的產品,F(xiàn)IIL線下實體店布局不足此前,也被業(yè)界視作是該品牌的短板。彭錦洲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目前FIIL有大概150家線下體驗店,希望明年上半年將數(shù)量提升至500家左右。
而供應鏈跟不上,似乎是所有新進智能硬件品牌的痛點。“互聯(lián)網一開始涉足硬件時都會覺得供應鏈是個坑,這是事實。”彭錦洲坦言,“我們相對好一點的是,我們團隊有相關的供應鏈經驗。但所有的產品也逃不過一個客觀規(guī)律,任何產品新上市時,它總要經歷一個量產、爬坡的過程。所以,往往在前一個月左右供應會偏緊張一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