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4-29 17:19:55
高速公路作為“公益性設施”,存在廣泛的社會基礎,也是民意所向。但是在此背后,高速公路建設呈現出“發(fā)展速度快、資金需求大、單位造價高、回收期因地域地段不同而產生的不均衡”等特點。
每經編輯 霍炳男
霍炳男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隨著五一假期的日益臨近,對于公眾而言,高速公路 “通行免費”無疑是件利好消息。但是,此舉對于政府還貸公路與經營性公路的投資管理者來說,或許有些“苦不堪言”。
據《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減免車輛通行費428億元。其中,重大節(jié)假日小型客車通行減免149億元。而當年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總收入為3652億元,支出總額為4313億元。其中,還本付息占到絕大多數,其余為公路養(yǎng)護、運營管理、稅費支出等,兩者平衡的結果為整體虧損661億元,其中政府還貸公路虧損560億元,經營性公路虧損101億元,里面僅高速公路一項虧損額便高達618億元。
與此同時,截至2013年底全國收費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為54432億元,其中高速公路累計建設投資49067億元;全國收費公路債務余額為34308億元,其中政府還貸公路19715億元,經營性公路14593億元。
至2014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1.2萬公里,較上年增加0.76萬公里,隨之而來的是投資負債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約計3.7萬億元。面對如此巨額的債務,“通行收費”無疑是最直接的營收模式。除此之外,收費公路權益還包括廣告經營權、設施維護權,以及通過服務區(qū)為通行人員和車輛提供服務獲取的收益。
然而,高速公路作為“公益性設施”,對于普通民眾“取消收費”存在廣泛的社會基礎,也是民意所向,尤其近年來隨著重大節(jié)假日推行的“免費通行政策”,讓很多人看到了曙光。但是在此背后,我們也應該理性的看到,高速公路建設所呈現出的“發(fā)展速度快、資金需求大、單位造價高、回收期因地域地段不同而產生的不均衡”等特點,以至于大部分省份每年在收費還貸后,扣除養(yǎng)護支出、運營管理支出、稅費支出、折舊或攤銷,以及其他支出等常常顯得“捉襟見肘、入不敷出”,且缺口較大。
針對這一狀況,為盡快改變高速公路“扭債為盈”的局面,尤其是日后一旦取消收費,或者大幅度降低收費標準,帶來的養(yǎng)護管理支出等財政壓力徒增,以及有可能導致的公路網資金斷鏈并引發(fā)債務危機,筆者認為“深化高速公路投管改革,創(chuàng)新高速公路營收模式”勢在必行。
當下,結合國家大力推行的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將高速路上成對的服務區(qū)納入城鄉(xiāng)建設總體規(guī)劃,成為城市綜合體和農村綜合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利用高速公路資源,結合途經地特點,拓展服務區(qū)功能,有選擇性地推動就近城鎮(zhèn)化”,實現城鎮(zhèn)化“高速服務區(qū)拉動模式”。
具體而言,以“產業(yè)為導向”,以高速服務區(qū)為中心,為城鎮(zhèn)“開扇門”,在其周邊探索新型城鎮(zhèn)建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yè)體系,諸如沿路集貿型、生態(tài)觀光型、民族民俗型、資源礦業(yè)型、物流服務型,以及特產加工型小城鎮(zhèn),形成“功能區(qū)分度高、空間定位準、產業(yè)層次明、服務導向強”的布局結構,將農民真正變成“產業(yè)農民”,以實現高速公路投資管理方、途徑地政府、當地農民、社會資金提供方(城鎮(zhèn)建設參與方),以及服務區(qū)功能提升供應方等多方“共贏”的局面。
按照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11.2萬公里,每50公里設置一對服務區(qū)計算,約有2360余對服務區(qū),如果有選擇性的拿出30%進行試點,約可形成700余座“小城鎮(zhèn)”。以每個城鎮(zhèn)初期解決2000人就業(yè)和生活計算,則可促進近150萬“產業(yè)農民”的城鎮(zhèn)化轉移,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態(tài)勢。
不僅如此,針對當前高速服務區(qū)普遍存在的功能亟待提升,以及服務內容急需豐富的情況,面對2013年全國高速公路客貨量60.7億輛次的巨大市場,尤其185.35億人次的客運量,“駐足消費”及借助“互聯網+”的思維應成為新形勢下,改變“通行收費”作為高速公路“第一”且?guī)缀跏?ldquo;唯一”的營收模式。“此消彼長”,有待一日“服務性收費”或將成為主要營收來源,待那時即便取消通行收費也不足為奇,更不用說還貸之后如何對待道路養(yǎng)護支出等問題了。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如此一步到位的“就地、就近”城鎮(zhèn)化,不僅將為國家節(jié)約大量的建設資金,其“真正”且“有效”釋放出的“土地量”亦不容小覷。當然,這其中或將涉及高速公路管理方與當地政府的利益博弈,比如在現有服務區(qū)的周邊能否多割讓出來一些土地供于開發(fā)建設、租賃經營等,但站在全國大局來看,只要當事的主要兩方能夠達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利一定大于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