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8 01:05:29
雖然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煙霧事件發(fā)生在他國,但是,中國的發(fā)展必須吸取這種教訓。
最近的強霧霾天氣,一度籠罩中國中東部地區(qū)。對于這種霧霾,究竟有多大“毒性”,公眾其實認識并不太清晰、透徹。盡管有醫(yī)生認為霧霾天氣有“毒性”,有院士也指出霧霾天氣或比香煙更易致肺癌,比非典可怕得多,但是當中科院的研究成果公開時,公眾才發(fā)現(xiàn),霧霾的危害性似乎遠遠大于之前的結論和想象。
之所以說中科院公布的研究結果超出想象,是因為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在京津冀霧霾中檢測出大量烴類及含氮有機顆粒物,與英國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40~50年代開始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主要成分相同。而洛杉磯煙霧事件共有800余人喪生。也就是說,如果多個“霧霾之城”不及時應對,有可能重蹈倫敦和洛杉磯悲劇。
按理說,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而此次京津冀霧霾檢出大量危險有機化合物,卻讓人感覺歷史的車輪在倒退,似乎退回到了上世紀40~50年代。盡管京津冀霧霾天氣并沒有像洛杉磯煙霧事件一樣造成800余人喪生,但從中科院最新研究結果來看,京津冀霧霾天氣已經(jīng)發(fā)出了危險的信號。
雖然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煙霧事件發(fā)生在他國,但是,中國的發(fā)展必須吸取這種教訓。如果我們在幾十年后還要去重蹈他國的悲劇,人們不免會問:究竟是我們在閉著眼睛搞發(fā)展,還是假裝看不見他國發(fā)展過程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在全球化時代,按理說任何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軌跡都不會成為秘密。
從相關報道來看,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相關決策部門和研究機構不可能不清楚。再說,早有研究證明,光化學煙霧是工業(yè)發(fā)達、汽車擁擠的大城市的一個巨大隱患。相關機構也不可能不清楚。如果清楚這些歷史事件和發(fā)展隱患而不提前加以預防,顯然,會讓公眾很失望。
如果我們在倫敦、洛杉磯已經(jīng)栽過跟頭的地方還要栽跟頭,那我們對前車之鑒也似乎太過漠視了。要發(fā)展,我們不僅不能重蹈自己的悲劇,同樣也不能重蹈他國的悲劇。唯有吸取發(fā)達國家成長的經(jīng)驗與教訓,中國的發(fā)展才能少走一些彎路,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價。
不知有關方面對中科院最新研究結果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是不認可還是默認并轉化為一種動力?或者說,究竟是不理睬還是以法治建設、有效治理來對接這個研究結果?公眾期待看到有關方面的表態(tài),不讓中科院這一最新研究結果沉沒,而要讓其產生巨大的正能量。
讓人欣喜的是,盡管不清楚這個冬天有多少生命的失去直接與霧霾天氣有關,但有關方面正以積極的姿態(tài)從事“霧霾與健康”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據(jù)報道,近日中國疾控中心計劃全面開展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的基礎研究,并及時啟動霧霾天氣下的健康評估和預警。毫無疑問,這是必要的,但要公開研究結果。
鑒于這個冬天霧霾天氣在不斷升級,筆者以為,除了需要壯士斷腕的治理決心,針對每一個污染源進行徹底治理外,還需要對每一個“霧霾之城”的市民進行免費體檢,尤其是肺部檢查。只有改善空氣質量與防病治病同時進行,才能避免洛杉磯事件在中國“霧霾之城”重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jīng)《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