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基金

每經網首頁 > 基金 > 正文

我們一起追過的私募大佬:新貴閃現

中國證券報 2012-04-16 16:44:24

那些年,私募界總有些聲名遠揚的大佬,他們的一舉一動,足以讓投資界關注。但歷史的車輪慢慢滾過,不少大佬已是“物是人非”,或名聲掃地,或悄無聲息,依然保持江湖地位的人寥寥無幾。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圖為趙丹陽 

那一年,我們以頂禮膜拜的心態(tài),在深圳五洲賓館聆聽但斌關于中國平安的高論;那一年,我們興趣盎然地追尋趙丹陽清盤赤子之心的原因和去向;那一年,我們津津樂道于李旭利與裘國根的強強聯(lián)手;那一年,羅偉廣的崛起,讓我們眼前一亮;那一年,寧波敢死隊元老徐翔發(fā)行陽光私募,讓我們激動了許久……

那些年,私募界總有些聲名遠揚的大佬,他們的一舉一動,足以讓投資界關注。但歷史的車輪慢慢滾過,不少大佬已是“物是人非”,或名聲掃地,或悄無聲息,依然保持江湖地位的人寥寥無幾。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看似傷懷的情形?有人說是市場的緣故,也有人說還得從大佬自身找原因。但無論是什么原因,大佬們曾經的輝煌足以給后來者某種啟示。而翻過這一頁,當對沖的時代到來,新的劇情、新的主角又將在私募的舞臺上重新演繹。

流星劃過 留下傳奇

2007年,東方港灣的業(yè)績讓其掌門人但斌有了當“明星”的資本。在2008年年初于深圳召開的大型私募會議上,但斌發(fā)出了砸禍賣鐵買中國平安的誓言。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不但刺破了A股的股市泡沫,也讓但斌的預期完全落空。在隨后的日子里,但斌過得并不舒坦。首先是坊間有了他被客戶毆打的傳聞,接著又傳出他被安全部門禁聲的說法;再后來,網上甚至傳播著一份東方港灣的內部講話,讓市場一度議論紛紛。講話內容大體是說,客戶是可以欺騙的。雖然這些傳聞被但斌一一否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對他的負面沖擊非常大。目前但斌已經與其搭檔鐘兆民分家,而活躍在網絡上的他現在更像一個明星,而非一個專業(yè)投資者。

其實,在但斌之前,市場上還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就是趙丹陽。趙丹陽是最早的一批陽光私募基金經理。起初,趙丹陽掌管對沖基金“赤子之心中國成長基金”,主要投資于中國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上市的中國概念股。2004年,他又推出“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深國投·赤子之心投資哲學”等一系列集合資金信托產品。一開始,趙丹陽在A股市場的投資順風順水。2006年,“深國投·赤子之心”累計收益率一度達到160%左右,分紅超過9次。到2007年的大牛市期間,他在滬指3500點位置上過早看空。是年底,他更是清盤旗下A股基金。當時市場人士對此頗不理解,但事后證明,趙丹陽的確眼光獨到,他避過了2008年A股的暴跌。2009年的時候,市場曾傳趙丹陽要重回內地市場,并且準備在山西發(fā)行基金。然而,他終究沒有回來。近幾年,A股市場的確也沒有出現過大機會。最近,聽說趙丹陽在印度股市如魚得水。每每談到他時,不少專業(yè)投資者的崇拜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談到陽光私募的發(fā)展,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趙丹陽等人的影響遠不如李旭利和裘國根。的確如此。那一年,李旭利聯(lián)手裘國根,發(fā)行了中國最大的一只陽光私募產品。有此示范效應,諸多高手皆跳往私募業(yè),行業(yè)之盛景達到歷史頂點。然而,不知是不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guī)律使然,李旭利等一波“公轉私”的基金經理突遭調查,信托賬戶被停開,私募行業(yè)從此走上下坡路。有消息人士表示,某些私募大佬的投資水平依然可以代表國內最高水平,但他們的心思可能不一定全在股市上,投資或許都由手下人在打理。

在諸多當年叱咤風云的大佬中,羅偉廣已經難以讓人看到希望,石波則消失于人們視線很久,呂俊被姜廣策弄得焦頭爛額,常士杉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泡沫……目前依然活躍在國內,而且活得還比較滋潤的并不多。而且,有消息人士說,在私募界有些江河日下的時候,不知道這部分暫時活得比較滋潤的人還能撐多久。即使他們不被股市打敗,也有可能被自己打敗?;蛟S,有一天,他們也會消失在熙攘的人群中。

在諸多當年叱咤風云的私募大佬中,羅偉廣已經難以讓人看到希望,石波則消失于人們視線很久,呂俊被姜廣策弄得焦頭爛額,常士杉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泡沫……目前依然活躍在國內,而且活得還比較滋潤的并不多。而且,在私募界有些江河日下的時候,不知道這部分暫時活得比較滋潤的人還能撐多久。

大佬之殤 困局待解

“在觀察了近幾年發(fā)生的事之后,很多高手都不愿意再發(fā)陽光私募了,一是成本高,二是被置于陽光之下,很容易出事。我那幫已經發(fā)了陽光產品的哥們現在也心生退意,甚至有移民的想法。”一位業(yè)內人士說,“在券商大創(chuàng)新的背景下,陽光私募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另外,國內經濟前景撲朔迷離,股票也越來越不好炒。”

大佬們的悲情一幕究竟由什么主導?首先可能還是人的因素。一位觀察人士認為,業(yè)內很多私募做投資時,只有一個思維,要么是牛市,要么是熊市,而且牛熊思維很難轉換。這種單一思維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凈值上不去。

著名的投資人林園喜歡滿倉操作,而且也毫不避諱地在各種場合宣揚他的操作思路。他宣稱20年始終堅持滿倉操作,“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復利,是一種滾雪球式的復合增長。”2008年,林園高喊著“死了都不賣”的聲音還未消退,林園1、2、3期信托產品凈值卻跌去大半,損失慘重。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市場反彈,林園旗下產品凈值略有回升,但2007年9月成立的林園2、3期產品最新凈值仍未能回到100元上方。其實,但斌也是如此。

除了一些投資負責人的投資理念偏頗外,陽光私募的研究力量偏弱也是一個原因。據了解,20億以上規(guī)模的陽光私募中,投研人員大多只有7、8人,而且這些研究員都很年輕,從業(yè)經驗普遍只有2、3年。資深私募田榮華曾說,私募基金人才的積累并不容易。中國的私募基金仍處于萌芽階段,是很脆弱的一個行業(yè)。

一位資深的私募人士表示,每個出來做私募基金的大佬,心里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小的規(guī)劃,但不可能是一個很長遠、很大的規(guī)劃,因為私募的特點決定它不可能有公募般的規(guī)模,它也難以容納太多、太強的人才。這些大佬可能在其他的投資單位里面積累了比較長的投資閱歷、投資經驗和投資方法,出來找?guī)孜恢救は嗤兜呐笥?,搭建一個平臺,做的事情也能互相補充。產品若能相對穩(wěn)定,就會經營得長一點;如果做得不好,就會像國外對沖基金一樣,喧囂一陣后就銷聲匿跡了。“這些人也不缺錢,出來做基金或許就是找件事情做做而已,抑或是為了實現某種想法,不能實現也不是什么大事。”這位私募人士說。

其實,趙丹陽們遠赴海外遲遲不歸,還存在制度上的原因。目前的理財市場是群雄搶食的市場,銀行盯著,基金看著,券商瞧著,而這三個群體目前都各有體制上的優(yōu)勢。但私募不但沒有制度優(yōu)勢,甚至還被置于一個灰色地帶。之前,陽光私募依附信托公司生存,在信托證券賬戶停開之后,私募陽光化的成本大增,而且還可能要冒著類似于“非法經營”、“非法集資”等法律風險,關于對私募“原罪”的討伐似乎也從未中斷過。

“在觀察了近幾年發(fā)生的事之后,很多高手都不愿意再發(fā)陽光私募了,一是成本高,二是被置于陽光之下,很容易出事。我那幫已經發(fā)了陽光產品的哥們現在也心生退意,甚至有移民的想法。”一位業(yè)內人士說,“在券商大創(chuàng)新的背景下,陽光私募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另外,國內經濟前景撲朔迷離,股票也越來越不好炒。”

模式創(chuàng)新 新貴閃現

這些年,在市場的牛熊交替中,私募業(yè)界的悲觀氣氛濃厚。然而,在一些大佬黯然離去的時候,一些“新星”卻開始嶄露頭角,一些老牌私募則通過模式創(chuàng)新獲得了新生。這或許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些年,在市場的牛熊交替中,私募業(yè)界的悲觀氣氛濃厚。然而,在一些大佬黯然離去的時候,一些“新星”卻開始嶄露頭角,一些老牌私募則通過模式創(chuàng)新獲得了新生。這或許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一些此前默默無聞的新秀在去年熊市中進入投資者視野,瑞安思考的岳志斌可謂其中的代表。岳志斌掌下的“思考一號”成立于2010年5月底,最新的凈值為1.25元,累計增長率達25%。“思考一號”能取得如此業(yè)績,主要源自岳志斌發(fā)現的一片藍海——大宗交易市場。岳志斌表示,產品按常規(guī)設計好后通過持有人一致同意修改條款,使“思考一號”單只股票的循環(huán)比例上限可以做到80%。然后充分利用大宗交易具有折扣交易的特點,進行套利,基本上都可以獲得正收益,只是獲益的幅度不同而已。

倚天閣投資的唐偉曄也是去年冒出來的新星,其掌下的“信和東方”主要定位于期貨市場的套利交易。據介紹,2008年成立之初,“信和東方”以參與商品期貨市場交易為主,目前資產組合已經覆蓋到股票、ETF、股指期貨、商品期貨等品種。

不少私募人士看到了對沖交易的機遇。私募排排網的一份統(tǒng)計顯示,54.76%的陽光私募計劃今年發(fā)行信托產品參與股指期貨對沖交易,其中參與套保和套利所占比例分別為44.44%和56.56%。另外,超六成計劃發(fā)行對沖產品的私募公司,已通過自有資金和有限合伙的形式參與了期指對沖交易。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老將們也未曾“服老”。民森的蔡明不甘落后,發(fā)行了民晟系列對沖產品,試水股指期貨交易,盡管幾只產品的凈值增長率不高,但在熊市中都基本實現了正收益。而私募界“常青樹”朱南松則在去年看到了定向增發(fā)市場的機會,斥巨資投入其中,旗下的幾只定向增發(fā)產品在今年初取得非凡業(yè)績,躋身私募排行榜前列。目前,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并購私募基金,即通過一定的指標,尋找相應的標的,通過不斷舉牌吸引注意力,若大股東無意跟進,他們就會尋求控股,一旦控股,就會把手上的資產置入殼公司,獲利也非常大。

一些大佬已經離開私募江湖,但江湖上依然流傳著他們的傳說,也并不代表江湖從此再無英雄。在新的時代,新的劇情、新的主角正在演繹一個又一個新的劇本,只是劇本的結局是否一樣,我們難以預測。或者說,太在意結局并無意義,人們期待的,永遠只是過程本身。

(來源:中國證券報 記者 周少杰)

責編 何建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笑看风云电视剧,亚洲黄色性爱在线观看,成人 在线 免费